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基于格的公钥体制研究 | 第11-14页 |
1.2.2 公钥体制的抗泄露攻击研究 | 第14-15页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第15页 |
1.4 论文组织框架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基础知识 | 第17-27页 |
2.1 符号和定义 | 第17-18页 |
2.2 格上密码基础理论 | 第18-22页 |
2.2.1 格及格上困难问题 | 第18-20页 |
2.2.2 带错学习问题 | 第20-21页 |
2.2.3 带舍入学习问题 | 第21页 |
2.2.4 前像可采样函数 | 第21-22页 |
2.2.5 Micciancio-Peikert陷门生成函数 | 第22页 |
2.3 公钥加密体制及安全性定义 | 第22-23页 |
2.4 针对公钥加密体制的泄露攻击 | 第23-25页 |
2.4.1 泄露攻击 | 第23-24页 |
2.4.2 攻击模型 | 第24-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IND-CPA安全的公钥加密体制设计 | 第27-39页 |
3.1 基于LWR问题的单向陷门函数 | 第27-28页 |
3.2 基于前像可采样函数的体制 | 第28-31页 |
3.2.1 体制构造 | 第28页 |
3.2.2 正确性和安全性证明 | 第28-31页 |
3.3 基于MP陷门生成函数的体制 | 第31-34页 |
3.3.1 体制构造 | 第31页 |
3.3.2 正确性和安全性证明 | 第31-34页 |
3.4 利用陷门求逆函数的体制 | 第34-35页 |
3.4.1 体制构造 | 第34页 |
3.4.2 正确性和安全性证明 | 第34-35页 |
3.5 多比特加密的体制 | 第35-36页 |
3.5.1 体制构造 | 第35-36页 |
3.5.2 正确性和安全性证明 | 第36页 |
3.6 效率分析 | 第3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6-39页 |
第四章 IND-CCA2安全的公钥加密体制设计 | 第39-47页 |
4.1 随机谕示模型下可证安全的体制 | 第39-41页 |
4.1.1 体制构造 | 第39页 |
4.1.2 正确性和安全性证明 | 第39-41页 |
4.2 高效的双哈希函数的加密体制 | 第41-43页 |
4.2.1 体制构造 | 第41页 |
4.2.2 正确性和安全性证明 | 第41-43页 |
4.3 标准模型下体制的构造 | 第43-45页 |
4.3.1 基础假设 | 第43-44页 |
McEliece假设 | 第43-44页 |
单次强不可伪造的签名算法 | 第44页 |
多重加密 | 第44页 |
4.3.2 体制构造 | 第44-45页 |
4.4 效率分析 | 第45-4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抗泄露攻击的公钥加密体制设计 | 第47-53页 |
5.1 LWR问题和陷门函数的抗泄露性分析 | 第47-50页 |
5.1.1 向量内积的抗泄露性 | 第47-48页 |
5.1.2 LWR问题的抗泄露性 | 第48-49页 |
5.1.3 陷门函数的抗泄露性 | 第49-50页 |
5.2 抗泄露加密体制设计 | 第50-52页 |
5.2.1 体制构造 | 第51页 |
5.2.2 正确性和安全性证明 | 第51-52页 |
5.3 效率分析 | 第5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作者简历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