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7页 |
| ·植物抗虫性 | 第12-13页 |
| ·植物抗虫性的定义 | 第12-13页 |
| ·植物抗虫性的分类与机制 | 第13页 |
| ·假眼小绿叶蝉的为害 | 第13页 |
| ·茶树不同品种对假眼小绿叶蝉抗性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 ·茶树抗虫性的形态结构特征 | 第14页 |
| ·茶树抗虫性的生化特征 | 第14-15页 |
| ·茶树次生代谢物质与抗虫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 ·含氮化合物 | 第15-16页 |
| ·酚类 | 第16页 |
| ·虫害诱导的次生物质 | 第16-17页 |
| ·刺探电位(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 EPG)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7-24页 |
| ·EPG 技术的发展历史 | 第17-19页 |
| ·EPG 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 | 第19页 |
| ·EPG 技术的应用概况 | 第19-24页 |
| ·EPG 技术在刺吸式昆虫研究中的问题及改进 | 第24-25页 |
| ·立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 第二章 叶蝉在不同茶树品种上的取食行为 | 第27-3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7-29页 |
| ·供试茶树品种 | 第27页 |
| ·供试昆虫 | 第27页 |
| ·EPG 实验程序 | 第27-28页 |
| ·各波形的判定及其生物学意义 | 第28页 |
| ·参数选择及数据分析 | 第28-2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4页 |
| ·6 个品种茶树上叶蝉刺探次数及各种波持续时间的差异显著 | 第29页 |
| ·6 个品种茶树上叶蝉的各种取食波占总历期百分率的差异显著 | 第29-34页 |
| ·6 个品种茶树抗叶蝉性强弱的聚类分析 | 第34页 |
| ·讨论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不同次生物质对叶蝉取食行为的影响 | 第36-5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 ·供试昆虫 | 第36-37页 |
| ·次生物质溶液的配制方法 | 第37页 |
| ·实验仪器 | 第37页 |
| ·测定方法 | 第37页 |
| ·EPG 电信号记录及波型统计方法 | 第3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9页 |
| ·假眼小绿叶蝉在次生物质上取食时的特征波型 | 第37-38页 |
| ·叶蝉在9 类次生物质上取食行为的差异 | 第38-40页 |
| ·不同浓度的次生物质对叶蝉取食行为的影响 | 第40-49页 |
| ·讨论 | 第49-51页 |
| 第四章总讨论 | 第51-54页 |
| ·叶蝉在不同茶树品种上的取食行为差异性 | 第51-52页 |
| ·次生物质对叶蝉取食行为的影响 | 第52-53页 |
| ·EPG 技术在茶树抗虫领域的研究展望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作者简历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