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1.1 研究玉米与大刍草的重要性 | 第11页 |
1.2 分子标记的类型及原理 | 第11-15页 |
1.2.1 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 | 第12页 |
1.2.2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 | 第12-13页 |
1.2.3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 | 第13页 |
1.2.4 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 | 第13页 |
1.2.5 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 | 第13-14页 |
1.2.6 插入缺失标记(Insertion-Deletion,InDel) | 第14-15页 |
1.3 SNP标记和InDel标记在玉米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1.3.1 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 | 第15页 |
1.3.2 连锁不平衡分析 | 第15-16页 |
1.3.3 杂种优势的利用与研究 | 第16页 |
1.4 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16-17页 |
1.4.1 遗传连锁图谱的作图群体 | 第16-17页 |
1.4.2 玉米与大刍草连锁图谱构建 | 第17页 |
1.5 偏分离的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5.1 偏分离的发现及表现形式 | 第18页 |
1.5.2 偏分离产生的原因 | 第18-20页 |
1.5.2.1 偏分离热点区域 | 第18页 |
1.5.2.2 遗传搭车效应 | 第18-19页 |
1.5.2.3 其他因素 | 第19-20页 |
1.5.3 偏分离对遗传图谱的影响 | 第20页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3. 大刍草和玉米群体间的多态性INDEL标记开发 | 第21-30页 |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1-24页 |
3.1.1 基因测序数据 | 第21页 |
3.1.2 验证InDel标记的材料 | 第21页 |
3.1.3 验证InDel位点准确性的群体材料构建 | 第21页 |
3.1.4 InDel标记的开发和和单一位点的鉴定 | 第21-22页 |
3.1.5 玉米和大刍草材料InDel多态性鉴定 | 第22页 |
3.1.6 DNA的提取及检测 | 第22-23页 |
3.1.7 PCR反应体系 | 第23页 |
3.1.8 扩增程序 | 第23页 |
3.1.9 聚丙烯酰胺变性凝胶电泳 | 第23-24页 |
3.1.10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24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4-28页 |
3.2.1 大刍草多态性InDel位点的鉴定及分布 | 第24-26页 |
3.2.2 玉米与大刍草间多态性InDel位点的开发 | 第26-27页 |
3.2.3 InDel标记的实验验证 | 第27-28页 |
3.2.3.1 InDel标记的多态性验证 | 第27-28页 |
3.2.3.2 InDel标记的染色体位点验证 | 第28页 |
3.3 讨论 | 第28-30页 |
4. 玉米与大刍草SNP标记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及分析 | 第30-4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30页 |
4.1.2 田间实验 | 第30页 |
4.1.3 DNA的提取 | 第30页 |
4.1.4 DNA的纯化 | 第30-31页 |
4.1.5 DNA样品的SNP检测 | 第31页 |
4.1.6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31页 |
4.1.7 偏分离的分析 | 第3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1-41页 |
4.2.1 SNP数据的处理 | 第31-32页 |
4.2.2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32-35页 |
4.2.3 群体基因型的组成 | 第35-36页 |
4.2.4 偏分离分析 | 第36-38页 |
4.2.4.1 偏分离的频率 | 第36-37页 |
4.2.4.2 偏分离在不同区间的分布 | 第37页 |
4.2.4.3 偏分离在不同染色体的分布 | 第37-38页 |
4.2.5 偏分离热点区域 | 第38-41页 |
4.3. 讨论 | 第41-49页 |
4.3.1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41-42页 |
4.3.2 对标记的不同处理对遗传图谱的影响 | 第42-44页 |
4.3.3 连锁与偏分离的关系 | 第44-46页 |
4.3.4 偏分离热点区域 | 第46-47页 |
4.3.5 偏分离产生的原因 | 第47-48页 |
4.3.6 不同群体对偏分离的影响 | 第48页 |
4.3.7 不同材料对偏分离的影响 | 第48-49页 |
4.3.8 SNP标记,InDel标记和SSR标记之间的比较 | 第49页 |
5.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