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居住建筑论文

SI住宅建设过程多主体协同机制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主要符号表第22-23页
1 绪论第23-44页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23-27页
        1.1.1 研究背景第23-26页
        1.1.2 研究意义第26-2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第27-40页
        1.2.1 SI住宅的研究现状第27-32页
        1.2.2 多主体协同的研究现状第32-38页
        1.2.3 协同机制在建设工程领域的应用第38-39页
        1.2.4 文献总结第39-40页
    1.3 研究内容与课题来源第40-44页
        1.3.1 研究内容第40-42页
        1.3.2 课题来源第42-44页
2 SI住宅多主体协同的系统架构第44-60页
    2.1 SI住宅多主体协同的系统构成第44-48页
        2.1.1 SI住宅涵义及特征第44-46页
        2.1.2 SI住宅参与主体界定第46-48页
    2.2 SI住宅多主体协同的影响因素分析第48-56页
        2.2.1 数据调研方法及过程第49-50页
        2.2.2 初步问卷设计及预调研第50-51页
        2.2.3 正式调研及数据统计第51-52页
        2.2.4 关键因素分析第52-56页
    2.3 SI住宅多主体协同机制的构建维度第56-59页
        2.3.1 SI住宅多主体技术创新协同维度第57页
        2.3.2 SI住宅多主体组织协同维度第57页
        2.3.3 SI住宅多主体利益协同维度第57-58页
        2.3.4 SI住宅多主体协同的三维度耦合关系第58-59页
    2.4 本章小结第59-60页
3 SI住宅多主体组织协同机制第60-89页
    3.1 SI住宅多主体协同关系特点第60-63页
        3.1.1 SI住宅多主体协同关系的复杂性第60-61页
        3.1.2 SI住宅多主体协同合作与竞争并存第61-62页
        3.1.3 SI住宅多主体协同关系的稳定性第62-63页
    3.2 SI住宅多主体组织协同原则第63-64页
        3.2.1 战略一致性原则第63页
        3.2.2 标准一致性原则第63-64页
        3.2.3 文化一致性原则第64页
    3.3 SI住宅多主体协同组织模式第64-75页
        3.3.1 SI住宅产业集团第65-68页
        3.3.2 SI住宅虚拟企业第68-74页
        3.3.3 组织模式对比分析第74-75页
    3.4 SI住宅多主体协同合作伙伴选择第75-84页
        3.4.1 SI住宅多主体协同合作伙伴特点第75-76页
        3.4.2 合作伙伴选择原则第76-77页
        3.4.3 合作伙伴影响因素第77-80页
        3.4.4 合作伙伴选择方法第80-84页
    3.5 SI住宅多主体协同平台设计第84-88页
        3.5.1 建设工程项目协同平台的应用第84-85页
        3.5.2 SI住宅多主体协同平台的功能第85-87页
        3.5.3 SI住宅多主体协同平台的架构第87-88页
    3.6 本章小结第88-89页
4 SI住宅多主体创新协同机制第89-113页
    4.1 SI住宅多主体协同创新的内容与方法第89-93页
        4.1.1 SI住宅多主体协同创新需求第89-90页
        4.1.2 SI住宅多主体协同创新内容第90-92页
        4.1.3 SI住宅多主体协同创新方法第92-93页
    4.2 SI住宅多主体协同创新工作识别第93-98页
        4.2.1 SI住宅多主体协同创新工作体系第93-94页
        4.2.2 研发与设计体系协同工作识别第94-96页
        4.2.3 生产与供应体系协同工作识别第96-97页
        4.2.4 施工与装配体系协同工作识别第97-98页
    4.3 基于DSM的SI住宅多主体协同创新过程建模第98-103页
        4.3.1 DSM模型的分类与选择第98-99页
        4.3.2 多主体协同创新任务与关系识别第99-103页
    4.4 基于DSM的SI住宅多主体协同创新过程优化第103-111页
        4.4.1 多主体协同创新任务关系分类第103-104页
        4.4.2 耦合任务集识别与过程优化算法第104-106页
        4.4.3 多主体协同创新过程优化模型第106-111页
    4.5 本章小结第111-113页
5 SI住宅多主体利益协同机制第113-131页
    5.1 SI住宅多主体利益协同基础第113-117页
        5.1.1 SI住宅主体利益的体现形式第113-114页
        5.1.2 SI住宅多主体利益协同影响因素第114-115页
        5.1.3 SI住宅多主体利益协同易出现问题第115-117页
    5.2 SI住宅多主体利益协同实现过程第117-118页
        5.2.1 SI住宅多主体利益协同原则第117页
        5.2.2 SI住宅多主体利益协同模型第117-118页
    5.3 SI住宅多主体协同利益分配方法第118-121页
        5.3.1 多主体协同利益分配方法综述第118-120页
        5.3.2 SI住宅多主体协同利益分配基本假设第120-121页
        5.3.3 SI住宅多主体协同利益分配模型第121页
    5.4 SI住宅多主体协同利益分配系数测算第121-130页
        5.4.1 任务价值指标体系及测算方法第121-126页
        5.4.2 任务绩效指标体系及测算方法第126-130页
    5.5 本章小结第130-131页
6 SI住宅多主体协同应用实例第131-148页
    6.1 项目概况第131-134页
        6.1.1 项目基本信息第131-132页
        6.1.2 项目主要技术体系第132-134页
    6.2 参与主体组织协同机制第134-137页
        6.2.1 百年住宅组织管理模式第134页
        6.2.2 项目参与主体组织协同模式第134-137页
    6.3 参与主体创新协同机制第137-142页
        6.3.1 研发与设计创新工作识别第137页
        6.3.2 耦合工作集的计算与识别第137-140页
        6.3.3 研发与设计创新过程优化第140-142页
    6.4 多主体利益协同机制第142-147页
        6.4.1 利益分配背景及假设第142页
        6.4.2 参与主体任务价值系数的计算第142-144页
        6.4.3 参与主体任务绩效系数的计算第144-146页
        6.4.4 参与主体利益分配结果分析第146-147页
    6.5 本章小结第147-148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48-150页
    7.1 本论文主要研究结论第148-149页
    7.2 本论文主要创新价值第149页
    7.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第149-150页
参考文献第150-162页
附录1 SI住宅多主体协同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初步调研)第162-163页
附录2 SI住宅多主体协同影响因素调查问卷(正式调研)第163-16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第164-165页
致谢第165-166页
作者简介第166-167页

论文共1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瘤胃菌降解造纸废水有机物及污泥性能研究
下一篇:浮体运动响应的完整二阶时域方法和非线性准陷波现象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