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5页 |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2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4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4.1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1页 |
4.2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4.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页 |
6 论文的研究路线 | 第13-14页 |
7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4-15页 |
7.1 论文研究的创新 | 第14页 |
7.2 论文研究的不足 | 第14-15页 |
第一章 轨道交通运营风险相关概述 | 第15-24页 |
1.1 城市轨道交通 | 第15-17页 |
1.1.1 定义 | 第15页 |
1.1.2 主要特性 | 第15-16页 |
1.1.3 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的地位与作用 | 第16-17页 |
1.2 轨道交通突发事件 | 第17-18页 |
1.2.1 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定义 | 第17页 |
1.2.2 突发事件的特征 | 第17-18页 |
1.2.3 突发事件的危害性 | 第18页 |
1.3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风险分析 | 第18-22页 |
1.3.1 人的因素 | 第19页 |
1.3.2 物的因素 | 第19-21页 |
1.3.3 环境因素 | 第21页 |
1.3.4 管理因素 | 第21-22页 |
1.4 轨道交通应急预案概述 | 第22-24页 |
1.4.1 分类 | 第22-23页 |
1.4.2 轨道交通应急预案的类型 | 第23页 |
1.4.3 制定城市轨道交通应急预案的必要性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昆明市轨道公安分局应急预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24-31页 |
2.1 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 | 第24-25页 |
2.1.1 科学性和可靠性 | 第24页 |
2.1.2 准确性和简明性 | 第24页 |
2.1.3 全面性和独立性 | 第24-25页 |
2.2 评价基本指标集 | 第25-27页 |
2.3 评价指标的筛选 | 第27-29页 |
2.4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昆明市轨道公安分局应急预案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31-38页 |
3.1 AHP确定各指标权重 | 第31-32页 |
3.2 基于模糊层次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32-33页 |
3.3 具体案例分析 | 第33-38页 |
3.3.1 基于模糊层次模型的轨道交通应急预案评价过程 | 第34-36页 |
3.3.2 结果分析 | 第36-38页 |
第四章 昆明市轨道公安分局应急预案的分析 | 第38-43页 |
4.1 昆明市轨道公安分局应急预案体系现状 | 第38-39页 |
4.2 昆明市轨道公安分局应急预案不足之处 | 第39-43页 |
4.2.1 应急预案中未明确规定指挥机构与协同职能部门的权责 | 第39-40页 |
4.2.2 应急预案操作性不强 | 第40页 |
4.2.3 应急预案对潜在危险源的排查环节关注不够 | 第40-41页 |
4.2.4 应急预案响应力量薄弱 | 第41-43页 |
第五章 昆明市轨道公安分局应急预案完善的对策建议 | 第43-49页 |
5.1 进一步加强应急预案的制度保障和综合演练 | 第43-44页 |
5.1.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为应急预案制定和响应提供制度保障 | 第43-44页 |
5.1.2 不断加强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应急预案的实战响应能力 | 第44页 |
5.2 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 第44-45页 |
5.3 加大系统建设,进一步提高应急预案的响应能力 | 第45-46页 |
5.3.1 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为应急预案响应提供基础保障 | 第45页 |
5.3.2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突发事件的防范能力 | 第45-46页 |
5.4 应急预案中要进一步关注预警与防范环节 | 第46-48页 |
5.4.1 加强危机教育,提高公众应急能力 | 第46-47页 |
5.4.2 重视信息情报,做好预警工作 | 第47-48页 |
5.5 应急预案中要进一步关注事后处理环节 | 第48-49页 |
结束语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