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废弃物速腐菌剂的筛选和制备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9页 |
·我国农林废弃物资源利用现状 | 第13-19页 |
·我国农林废弃物利用潜力 | 第13-14页 |
·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及存在的不足 | 第14-16页 |
·生产饲料技术 | 第14页 |
·制作食用菌培养基料技术 | 第14页 |
·生产能源技术 | 第14页 |
·炭化技术 | 第14-15页 |
·制备复合材料技术 | 第15页 |
·制备化学品技术 | 第15页 |
·直接还田技术 | 第15页 |
·堆肥技术 | 第15-16页 |
·林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及存在的不足 | 第16-18页 |
·堆肥 | 第16页 |
·生物质能源 | 第16页 |
·木塑工艺 | 第16-17页 |
·粉碎覆盖 | 第17页 |
·食用菌培育 | 第17页 |
·基质栽培 | 第17页 |
·生物产品开发 | 第17-18页 |
·我国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技术及存在的不足 | 第18-19页 |
·饲料化技术 | 第18页 |
·能源化技术 | 第18页 |
·肥料化技术 | 第18-19页 |
·秸秆腐熟菌剂的研究 | 第19-23页 |
·添加活菌进行堆肥的研究 | 第19-20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添加菌剂进行快速腐熟的评价指标 | 第23-27页 |
·物理参数指标 | 第24页 |
·水分 | 第24页 |
·温度 | 第24页 |
·气味 | 第24页 |
·色度 | 第24页 |
·光学性质 | 第24页 |
·化学指标 | 第24-26页 |
·有机质变化 | 第24-25页 |
·氮成分变化 | 第25页 |
·碳氮比的变化 | 第25页 |
·pH 值变化 | 第25页 |
·电导率(EC)变化 | 第25页 |
·有机酸变化 | 第25-26页 |
·生物学指标 | 第26页 |
·微生物指标 | 第26页 |
·发芽指数 | 第26页 |
·酶活性指标 | 第26-27页 |
·纤维素酶活性的测定 | 第26页 |
·脲酶活性的测定 | 第26-27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7页 |
·本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第二章 自然菌群的活化与扩增培养 | 第29-33页 |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含菌材料的采集 | 第29页 |
·液态培养基的制备 | 第29页 |
·固态发酵培养基的制备 | 第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腐熟菌群液的制备 | 第29-30页 |
·自然菌群的液态培养基基培养 | 第30页 |
·自然菌群的混合及固态培养基培养 | 第30页 |
·液态培养液的性能评价及选择 | 第30-31页 |
·对照观察结果 | 第30页 |
·活菌数的测定 | 第30-31页 |
·固态培养完成后得到的含菌制剂性能评价 | 第31-32页 |
·固态培养基的温度变化 | 第31-32页 |
·固态含菌制剂的活菌数 | 第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快速腐熟菌剂的制备方法研究 | 第33-42页 |
·含菌制剂的驯化培养 | 第33-35页 |
·含菌制剂的活化 | 第33页 |
·混合菌液的驯化 | 第33-35页 |
·第一次驯化培养 | 第33-34页 |
·第二次驯化培养 | 第34页 |
·第三次驯化培养 | 第34页 |
·第四次驯化培养 | 第34页 |
·第五次驯化培养 | 第34页 |
·第六次驯化培养 | 第34-35页 |
·单菌筛选、复壮、及生理生化鉴定 | 第35-38页 |
·培养基的制备 | 第35-36页 |
·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培养细菌用) | 第35页 |
·高氏一号培养基(培养放线菌) | 第35页 |
·察氏培养基(培养真菌用) | 第35页 |
·豆芽汁蔗糖琼脂培养基(培养霉菌、酵母菌用) | 第35-36页 |
·分离放线菌培养基 | 第36页 |
·单菌分离 | 第36-37页 |
·几种霉菌的分离 | 第36页 |
·枯草杆菌分离 | 第36页 |
·放线菌分离 | 第36页 |
·一种低温霉菌 | 第36页 |
·耐高温菌的筛选 | 第36-37页 |
·单菌菌群的菌落特征 | 第37-38页 |
·单菌的扩增培养 | 第38-39页 |
·液态培养基的制备 | 第38-39页 |
·全培养基的制备 | 第38-39页 |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 第39页 |
·高氏一号培养基 | 第39页 |
·接种、培养与保存 | 第39页 |
·接种 | 第39页 |
·培养 | 第39页 |
·菌种保存 | 第39页 |
·菌剂制备 | 第39-40页 |
·培养基制备 | 第39-40页 |
·接种 | 第40页 |
·培养 | 第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自制快速腐熟菌剂的部分技术指标鉴定 | 第42-45页 |
·产品分类、菌种和外观 | 第42页 |
·产品分类 | 第42页 |
·菌种 | 第42页 |
·外观 | 第42页 |
·产品技术指标 | 第42-44页 |
·有效活菌数的测定 | 第43页 |
·霉菌杂菌数 | 第43页 |
·培养基的制备 | 第43页 |
·测定 | 第43页 |
·杂菌率的计算 | 第43页 |
·水分含量测定 | 第43页 |
·细度的测定 | 第43-44页 |
·pH 的测定 | 第44页 |
·保质期 | 第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实验室条件下接种菌剂对腐熟进程的影响 | 第45-5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5-48页 |
·实验材料 | 第45-46页 |
·实验方法 | 第46-48页 |
·腐熟装置和腐熟设计 | 第46页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46-4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8页 |
·物理指标变化分析 | 第48-49页 |
·温度变化 | 第48-49页 |
·含水率的变化 | 第49页 |
·化学指标变化分析 | 第49-54页 |
·有机质的降解 | 第49-50页 |
·二氧化碳和氨气释放量的变化 | 第50-52页 |
·pH 值和电导率 EC 的变化规律 | 第52-53页 |
·腐殖酸的变化 | 第53-54页 |
·生物学指标变化分析 | 第54页 |
·发芽指数的变化 | 第54页 |
·粪大肠菌群数和蛔虫卵的死亡率指标 | 第54页 |
·酶活性指标变化分析 | 第54-58页 |
·纤维素酶活性的变化 | 第54-56页 |
·脲酶活性的变化 | 第56-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菌剂效果的室外放大实验评价 | 第59-63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5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9-62页 |
·腐熟温度 | 第59-60页 |
·关于腐熟过程中臭气的说明 | 第60页 |
·以生物有机肥标准评价腐熟得到的产品 | 第60-62页 |
·菌种 | 第60-61页 |
·外观 | 第61页 |
·技术指标 | 第61-62页 |
·关于重金属的说明 | 第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