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27页 |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8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4-18页 |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第18-23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23-25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四、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 第25-27页 |
(一) 研究的难点 | 第25页 |
(二)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5-27页 |
第一章 新媒体基础概述 | 第27-48页 |
一、新媒体的涵义及特征 | 第27-33页 |
(一) 新媒体的涵义 | 第27-31页 |
(二) 新媒体的特征 | 第31-33页 |
二、新媒体的发展与趋势 | 第33-48页 |
(一) 新媒体发展的主要类型 | 第33-41页 |
(二) 新媒体目前的发展现状 | 第41-44页 |
(三) 新媒体未来的发展趋势 | 第44-48页 |
第二章 新媒体技术中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模式 | 第48-62页 |
一、新媒体技术的传播模式 | 第48-53页 |
(一) 新媒体技术传播的本质内涵 | 第48-49页 |
(二) 新媒体技术传播的基本模式 | 第49-53页 |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模式 | 第53-57页 |
(一) 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本质内涵 | 第53-54页 |
(二) 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基本模式 | 第54-57页 |
三、传播模式中的受众分析 | 第57-62页 |
(一) 新媒体技术传播的受众分析 | 第57-59页 |
(二) 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受众分析 | 第59-62页 |
第三章 传统媒体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实践应用 | 第62-76页 |
一、传统媒体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概况 | 第62-65页 |
(一) 传统媒体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发展 | 第62-63页 |
(二) 传统媒体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作用 | 第63-65页 |
二、传统媒体中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成果 | 第65-69页 |
(一) 传统媒体中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成果 | 第65-67页 |
(二) 传统媒体中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成果 | 第67-69页 |
三、传统媒体中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经验 | 第69-76页 |
(一) 实践特色: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实际革命相结合 | 第69-71页 |
(二) 民族特色: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 第71-73页 |
(三) 时代特色: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多种传播手段相结合 | 第73-76页 |
第四章 手机新媒体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实践应用 | 第76-89页 |
一、手机新媒体概述 | 第76-79页 |
(一) 手机新媒体的概念内涵 | 第76-77页 |
(二) 手机新媒体的传播特征 | 第77-79页 |
二、马克思主义传播运用手机媒体的现状 | 第79-84页 |
(一) 马克思主义传播运用手机媒体的形式 | 第79-81页 |
(二) 马克思主义传播运用手机媒体的成绩 | 第81-82页 |
(三) 马克思主义传播运用手机媒体的挑战 | 第82-84页 |
三、马克思主义传播运用手机媒体的发展 | 第84-89页 |
(一) 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手机媒体新队伍 | 第84-85页 |
(二) 构筑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手机媒体新阵地 | 第85-89页 |
第五章 政务微博新媒体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实践应用 | 第89-102页 |
一、微博新媒体概述 | 第89-93页 |
(一) 微博的产生背景和功能 | 第89-91页 |
(二) 微博的传播特征和意义 | 第91-93页 |
二、政务微博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特点与趋势 | 第93-99页 |
(一) 政务微博在党委政府部门应用的特点 | 第93-97页 |
(二) 政务微博在党委政府部门应用的趋势 | 第97-99页 |
三、政务微博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问题与途径 | 第99-102页 |
(一) 政务微博在党委政府部门发展的问题 | 第99-100页 |
(二) 政务微博在党委政府部门发展的途径 | 第100-102页 |
第六章 新媒体技术中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现实分析 | 第102-112页 |
一、新媒体技术中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概况 | 第102-105页 |
(一) 新媒体技术中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发展 | 第102-103页 |
(二) 网络文化中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 | 第103-105页 |
二、新媒体技术中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机遇和挑战 | 第105-107页 |
(一) 新媒体技术中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机遇 | 第105-106页 |
(二) 新媒体技术中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挑战 | 第106-107页 |
三、新媒体技术中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问题 | 第107-112页 |
(一) 马克思主义传播主体中存在的问题 | 第107-109页 |
(二) 马克思主义传播内容中存在的问题 | 第109-110页 |
(三) 马克思主义传播载体中存在的问题 | 第110-112页 |
第七章 新媒体技术中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路径探索 | 第112-127页 |
一、优化新媒体环境中马克思主义传播主体的形象 | 第112-115页 |
(一) 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 | 第112-113页 |
(二) 理论工作者应密切贴近群众生活 | 第113-114页 |
(三) 传媒工作者应提升传播理论素养 | 第114-115页 |
二、推进新媒体环境中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容 | 第115-118页 |
(一) 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传播 | 第115-116页 |
(二) 重点推进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的传播 | 第116-117页 |
(三) 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的传播 | 第117-118页 |
三、更新新媒体环境中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理念 | 第118-121页 |
(一) 实现传统大众传播的人本化 | 第118-119页 |
(二) 坚持网络舆论传播的导向化 | 第119页 |
(三) 加强理论教育教学的实践化 | 第119-120页 |
(四) 推进学术研究发展的纵深化 | 第120-121页 |
四、整合新媒体环境中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结构 | 第121-127页 |
(一) 以政治文明为导向构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目标指向 | 第121-122页 |
(二) 以经济发展为基础构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物质平台 | 第122-123页 |
(三) 以文化繁荣为核心构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现实内容 | 第123-124页 |
(四) 以社会稳定为保障构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和谐环境 | 第124-125页 |
(五) 以生态文明为目标构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公民意识 | 第125-127页 |
结束语 | 第127-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3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43-144页 |
致谢 | 第144-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