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4页 |
1 前言 | 第15-41页 |
1.1 细小病毒概述 | 第15-20页 |
1.1.1 细小病毒科 | 第15-16页 |
1.1.2 博卡病毒属 | 第16-18页 |
1.1.3 常见的动物博卡病毒 | 第18-20页 |
1.2 人类博卡病毒 | 第20-29页 |
1.2.1 研究历史 | 第20页 |
1.2.2 结构及基因组 | 第20-22页 |
1.2.3 HBoV1-4 的进化关系 | 第22-23页 |
1.2.4 HBoV1-4 流行与分布 | 第23-29页 |
1.3 病毒样粒子 | 第29-33页 |
1.3.1 VLPs表达系统的选择 | 第29-31页 |
1.3.2 VLPs在免疫学检测中的应用 | 第31页 |
1.3.3 VLPs在疫苗中的应用 | 第31-33页 |
1.4 原始抗原效应 | 第33-40页 |
1.4.1 研究历史 | 第33-34页 |
1.4.2 特征 | 第34-35页 |
1.4.3 原始抗原效应与病原体 | 第35-37页 |
1.4.4 潜在机理 | 第37-38页 |
1.4.5 临床重要性 | 第38-40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40-4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1-62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41-45页 |
2.1.1 样本的采集 | 第41页 |
2.1.2 质粒、细胞及动物 | 第41页 |
2.1.3 试剂 | 第41-42页 |
2.1.4 抗体和耗材 | 第42页 |
2.1.5 主要溶液配制 | 第42-43页 |
2.1.6 主要仪器 | 第43-44页 |
2.1.7 引物设计 | 第44-45页 |
2.2 HBoV1-4 的检测方法 | 第45-49页 |
2.2.1 HBoV1的MariPOC抗原检测系统 | 第45-46页 |
2.2.2 HBoV1-4 多重荧光定量PCR | 第46-48页 |
2.2.3 HBoV1-4 单重荧光定量PCR | 第48页 |
2.2.4 HBoV1-3 IgM ELISA | 第48-49页 |
2.2.5 HBoV1-3 IgG ELISA | 第49页 |
2.3 免疫原的制备及检测方法优化 | 第49-58页 |
2.3.1 HBoV4病毒样粒子构建、表达及鉴定 | 第49-55页 |
2.3.2 HBoV1-4 免疫原的制备 | 第55-56页 |
2.3.3 HBoV4间接IgG ELISA方法的初步建立 | 第56-58页 |
2.3.4 HBoV1-4 IgG间接ELISA在兔血清的改良 | 第58页 |
2.4 原始抗原效应的验证 | 第58-62页 |
2.4.1 动物免疫 | 第58-60页 |
2.4.2 非阻断ELISA | 第60-61页 |
2.4.3 阻断ELISA | 第61-6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2-98页 |
3.1 HBoV1-4 感染的检测 | 第62-67页 |
3.1.1 呼吸道样本 | 第62-64页 |
3.1.2 血清样本 | 第64-67页 |
3.2 免疫原的制备及检测方法优化 | 第67-78页 |
3.2.1 HBoV4病毒样粒子的构建 | 第67-70页 |
3.2.2 HBoV1-4 免疫原的制备 | 第70-73页 |
3.2.3 HBoV4间接ELISA的初步建立 | 第73-76页 |
3.2.4 HBoV1-4 IgG ELISA在兔血清的改良 | 第76-78页 |
3.3 原始抗原效应相关分析 | 第78-98页 |
3.3.1 同源HBoV组合 | 第78-81页 |
3.3.2 B19V对照组 | 第81-85页 |
3.3.3 异源HBoV组合 | 第85-89页 |
3.3.4 疑似原始抗原效应存在个体的抗体动力学曲线 | 第89-95页 |
3.3.5 特殊个体的交叉反应抗体动力学曲线 | 第95-98页 |
4 讨论 | 第98-105页 |
4.1 HBoV与动物感染 | 第98-99页 |
4.2 HBoV新型检测方法 | 第99-101页 |
4.3 HBoV感染的检测与分析 | 第101-102页 |
4.4 原始抗原效应 | 第102-105页 |
4.4.1 HBoV组合的选择 | 第102-103页 |
4.4.2 免疫动物的选择 | 第103页 |
4.4.3 免疫剂量及时间间隔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4.4.4 不同HBoV组合的免疫效果及原始抗原效应 | 第104-105页 |
5 结论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