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 自由表面漩涡的形成机理和研究概要 | 第13-19页 |
1.2.1 自由表面漩涡形成机理概述 | 第13-16页 |
1.2.2 国内外自由表面漩涡的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 抑制自由表面漩涡的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目的及意义 | 第22-25页 |
1.4.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4.2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3-25页 |
第2章 钢包水模型的建立和实验方法 | 第25-37页 |
2.1 实验原理 | 第25-28页 |
2.1.1 几何相似 | 第25-26页 |
2.1.2 动力相似 | 第26-28页 |
2.2 水模型实验装置 | 第28页 |
2.3 实验内容 | 第28-30页 |
2.3.1 钢包出钢过程中影响自由表面漩涡形成的因素分析 | 第28-29页 |
2.3.2 吹气抑制漩涡产生的实验研究 | 第29-30页 |
2.4 超声多普勒测速 | 第30-36页 |
2.4.1 DOP2000仪器介绍 | 第31-33页 |
2.4.2 超声多普勒测速仪测速原理 | 第33-34页 |
2.4.3 钢包出钢过程的速度测量 | 第34-35页 |
2.4.4 切向速度换算 | 第35-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钢包出钢过程自由表面漩涡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37-53页 |
3.1 自由表面漩涡的形成 | 第37-39页 |
3.1.1 漩涡的形成演变过程 | 第37-38页 |
3.1.2 漩涡的旋转方向 | 第38-39页 |
3.2 自由表面漩涡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39-50页 |
3.2.1 长水口插入中间包的液面深度和注水方式对漩涡的影响 | 第39-40页 |
3.2.2 不同静置时间对漩涡的影响 | 第40-45页 |
3.2.3 不同初始液面高度对漩涡的影响 | 第45-47页 |
3.2.4 不同水口直径大小对漩涡的影响 | 第47-48页 |
3.2.5 不同水口偏心率(水口位置)对漩涡的影响 | 第48-5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0-53页 |
第4章 吹气抑制自由表面漩涡形成的研究 | 第53-65页 |
4.1 底吹氩气实验原理 | 第53-54页 |
4.2 中心水口位置处抑制漩涡的研究 | 第54-58页 |
4.2.1 漩涡抑制效果 | 第54-57页 |
4.2.2 切向速度分析 | 第57-58页 |
4.3 偏心水口位置(偏心率0.5)处抑制漩涡的研究 | 第58-61页 |
4.3.1 漩涡抑制效果 | 第58-60页 |
4.3.2 切向速度分析 | 第60-61页 |
4.4 钢包壁面侧吹抑制漩涡的研究 | 第61-62页 |
4.5 吹气时间对抑制漩涡的影响 | 第62-6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5.1 结论 | 第65-66页 |
5.2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个人简历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