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 铸坯内部裂纹和缩孔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 第12-17页 |
1.2.1 连铸坯裂纹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 第12-15页 |
1.2.2 连铸坯缩孔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 第15-17页 |
1.3 多目标优化的发展 | 第17-18页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8-21页 |
第2章 裂纹与缩孔质量模型的建立 | 第21-41页 |
2.1 缩孔质量模型的建立 | 第21-28页 |
2.1.1 连铸坯凝固传热特性 | 第21-22页 |
2.1.2 凝固传热微分方程的建立 | 第22-23页 |
2.1.3 模型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第23-24页 |
2.1.4 模型的物性参数 | 第24-26页 |
2.1.5 基于凝固传热缩孔半径的计算 | 第26-28页 |
2.2 裂纹质量模型的建立 | 第28-38页 |
2.2.1 应力场模型的假设条件 | 第28-29页 |
2.2.2 位移函数的选取 | 第29-30页 |
2.2.3 单元应变和应力 | 第30-32页 |
2.2.4 整体分析 | 第32-33页 |
2.2.5 单元等效应变和等效应力 | 第33-34页 |
2.2.6 铸坯高温力学性能及边界条件 | 第34-35页 |
2.2.7 基于应力场裂纹指数的计算 | 第35-38页 |
2.3 质量模型的验证 | 第38-4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裂纹和缩孔多目标优化策略 | 第41-55页 |
3.1 裂纹和缩孔协调优化目标函数的研究 | 第41-46页 |
3.1.1 目标函数的确定 | 第41-42页 |
3.1.2 权重的确定 | 第42-46页 |
3.2 约束条件的研究 | 第46-49页 |
3.2.1 冶金准则 | 第46-48页 |
3.2.2 约束条件的处理方法 | 第48-49页 |
3.3 控制变量的确定 | 第49-51页 |
3.3.1 控制变量的确定 | 第49-50页 |
3.3.2 控制变量对铸坯质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3.4 多目标协调优化策略 | 第51-54页 |
3.4.1 冷模型的建立 | 第51-53页 |
3.4.2 系数的确定方法 | 第53-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基于协同优化方法的裂纹与缩孔指标的协调优化 | 第55-69页 |
4.1 协同优化算法的描述 | 第55-58页 |
4.1.1 CO的数学描述 | 第56-57页 |
4.1.2 CO的基本流程 | 第57-58页 |
4.2 协同优化算法的不足及改进 | 第58-60页 |
4.2.1 基于动态惩罚因子的改进CO算法 | 第58-59页 |
4.2.2 铸坯裂纹和缩孔多目标协同优化的结构 | 第59-60页 |
4.3 粒子群算法作为优化器 | 第60-62页 |
4.3.1 粒子群算法原理 | 第60-61页 |
4.3.2 算法流程 | 第61-62页 |
4.4 粒子群算法改进 | 第62-66页 |
4.4.1 MPSO算法 | 第64-66页 |
4.4.2 粒子群混动初始化 | 第6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9页 |
第5章 裂纹和缩孔协调优化的应用和验证 | 第69-81页 |
5.1 铸机设备参数与Q235的质量问题 | 第69-71页 |
5.1.1 连铸机设备参数 | 第69-70页 |
5.1.2 铸机的二冷配水参数 | 第70页 |
5.1.3 Q235存在的质量问题 | 第70-71页 |
5.2 模型的校正参数与Q235质量问题的分析 | 第71-73页 |
5.2.1 校正之后的模型参数 | 第71-72页 |
5.2.2 模型计算分析Q235质量问题 | 第72-73页 |
5.3 裂纹和缩孔协调优化的应用 | 第73-74页 |
5.3.1 Q235铸坯冶金准则的确定 | 第73页 |
5.3.2 调整后的二冷区各段水量 | 第73-74页 |
5.4 优化前后应力场、温度场和质量指标的对比 | 第74-76页 |
5.5 与现场调整结果的对比 | 第76-7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6.1 结论 | 第81-82页 |
6.2 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