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3.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 第19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5 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创新点 | 第22-24页 |
1.5.1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22页 |
1.5.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2-24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阐述 | 第24-34页 |
2.1 新能源企业相关概念 | 第24-25页 |
2.2 企业价值评估内涵 | 第25页 |
2.3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 | 第25-31页 |
2.3.1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体系 | 第26-27页 |
2.3.2 企业价值评估核心方法 | 第27-31页 |
2.4 剩余收益价值评估理论 | 第31-34页 |
2.4.1 剩余收益的定义与计量 | 第31-32页 |
2.4.2 剩余收益价值评估模型的基本理论假设 | 第32-34页 |
3 新能源企业估值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第34-42页 |
3.1 我国的新能源企业发展与特点分析 | 第34-37页 |
3.1.1 我国新能源企业发展分析 | 第34-36页 |
3.1.2 我国新能源企业的特点 | 第36-37页 |
3.2 我国新能源企业估值现状分析 | 第37-39页 |
3.2.1 企业价值评估现状分析 | 第37-38页 |
3.2.2 新能源企业价值评估现状分析 | 第38-39页 |
3.3 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 第39-41页 |
3.3.1 我国企业价值评估整体存在问题 | 第39-40页 |
3.3.2 新能源企业价值评估的问题及特点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基于改进剩余收益法的新能源企业价值评估模型设计 | 第42-52页 |
4.1 评估模型假设 | 第42-43页 |
4.1.1 维持原有经营规模及产品结构的持续经营假设 | 第42-43页 |
4.1.2 环境相对稳定假设 | 第43页 |
4.2 评估模型构建 | 第43-44页 |
4.3 评估基准日企业账面价值估算 | 第44页 |
4.4 明确预测期内企业价值的测算 | 第44-48页 |
4.4.1 明确预测期内剩余收益的测算 | 第44-46页 |
4.4.2 明确预测期内折现率的确定 | 第46-48页 |
4.5 明确预测期后企业价值的测算 | 第48-5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5 案例分析—以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 第52-66页 |
5.1 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 第52-55页 |
5.2 评估基准日企业账面价值的估算 | 第55页 |
5.3 明确预测期内企业价值的测算 | 第55-62页 |
5.3.1 明确预测期内剩余收益的测算 | 第55-59页 |
5.3.2 明确预测期内折现率的确定 | 第59-62页 |
5.4 明确预测期后企业价值的测算 | 第62-63页 |
5.5 三阶段剩余收益模型下企业价值的估算 | 第63-64页 |
5.6 估算结果的说明 | 第64-65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6 结论及展望 | 第66-6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6-67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74-76页 |
附录一:2016 年6月 30 日上海交易所国债交易数据 | 第76-82页 |
附录二:市场平均收益率(Rm)测算明细表 | 第82-84页 |
附录三:息票剥离法估计即期利率 | 第84-86页 |
附录四:明确预测期后企业价值测算相关变量取值依据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