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1.2 民用燃煤的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2.1 采样方法 | 第16-17页 |
1.2.2 分析方法 | 第17-18页 |
1.3 民用燃煤的排放特征 | 第18-21页 |
1.4 颗粒物吸湿性研究概述 | 第21-22页 |
1.5 本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22-23页 |
1.6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与研究方法 | 第24-34页 |
2.1 煤样选择 | 第24-25页 |
2.2 样品采集 | 第25-28页 |
2.2.1 稀释采样系统 | 第25-26页 |
2.2.2 PM_(2.5)样品采集 | 第26-27页 |
2.2.3 单颗粒样品采集 | 第27-28页 |
2.3 样品分析 | 第28-33页 |
2.3.1 OC/EC分析 | 第28-29页 |
2.3.2 无机水溶性离子分析 | 第29页 |
2.3.3 金属元素分析 | 第29页 |
2.3.4 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分析 | 第29-31页 |
2.3.5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31-32页 |
2.3.6 纳米二次离子质谱仪分析 | 第32页 |
2.3.7 单颗粒吸湿性分析 | 第32-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民用燃煤排放细颗粒物的全样分析特征 | 第34-40页 |
3.1 细颗粒物中主要组分的相对丰富度 | 第34-35页 |
3.2 细颗粒物中无机水溶性离子的组分特征 | 第35-36页 |
3.3 细颗粒物中金属元素的组分特征 | 第36-39页 |
3.3.1 金属元素的组分特征 | 第36-38页 |
3.3.2 重金属元素的组分特征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民用燃煤排放细颗粒物的单颗粒分析特征 | 第40-55页 |
4.1 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及主要类型 | 第40-44页 |
4.2 褐煤排放细颗粒物的形貌及组分特征 | 第44-45页 |
4.3 烟煤排放细颗粒物的形貌及组分特征 | 第45-48页 |
4.4 无烟煤和天然焦排放细颗粒物的形貌及组分特征 | 第48-49页 |
4.5 含金属元素颗粒物的形貌及组分特征 | 第49-51页 |
4.6 影响民用燃煤排放的主要因素 | 第51-5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五章 民用燃煤排放细颗粒物的吸湿特性和大气影响 | 第55-63页 |
5.1 民用燃煤排放细颗粒物的吸湿特性 | 第55-58页 |
5.2 民用燃煤排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及治理措施 | 第58-62页 |
5.2.1 不同种类民用燃煤的排放机理 | 第58页 |
5.2.2 民用燃煤排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 第58-61页 |
5.2.3 民用燃煤排放的治理措施 | 第61-6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6页 |
6.1 结论 | 第63-64页 |
6.2 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8-7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