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长江口深水航道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2 沉积物的分类方法 | 第11-13页 |
1.2.3 沉积物粒度特征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6-22页 |
2.1 长江口概况 | 第16-19页 |
2.1.1 地理概况 | 第16页 |
2.1.2 水文气象 | 第16-17页 |
2.1.3 水动力特征 | 第17-18页 |
2.1.4 泥沙 | 第18-19页 |
2.2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概况 | 第19-22页 |
2.2.1 深水航道整治工程的提出 | 第19页 |
2.2.2 工程建设 | 第19-20页 |
2.2.3 航道维护 | 第20-22页 |
3 样品采集及分析 | 第22-26页 |
3.1 样品采集 | 第22-24页 |
3.1.1 采样时间及采样点平面布置 | 第22-23页 |
3.1.2 仪器设备 | 第23-24页 |
3.1.3 采样项目 | 第24页 |
3.1.4 采样期径潮流及风浪情况 | 第24页 |
3.2 样品分析 | 第24-26页 |
3.2.1 现场记录 | 第24-25页 |
3.2.2 室内粒度分析 | 第25-26页 |
4 理论基础 | 第26-38页 |
4.1 沉积物主要粒度特征及其反映的沉积信息 | 第26-31页 |
4.1.1 粒径分布 | 第26-29页 |
4.1.2 主要统计参数 | 第29-31页 |
4.2 Folk三角分类法 | 第31-33页 |
4.3 R型因子分析法与Q型系统聚类法 | 第33-38页 |
4.3.1 R型因子分析 | 第34-36页 |
4.3.2 Q型系统聚类 | 第36页 |
4.3.3 分类结果的阐释 | 第36-38页 |
5 南港北槽水沙条件及冲淤特征 | 第38-48页 |
5.1 含沙量分布特征 | 第38-42页 |
5.1.1 主要分汊口含沙量分布特征 | 第38-40页 |
5.1.2 含沙量时空分布特征 | 第40-42页 |
5.2 含盐度分布特征 | 第42-43页 |
5.3 流速流向分布特征 | 第43-45页 |
5.3.1 流速 | 第43-45页 |
5.3.2 流向 | 第45页 |
5.4 回淤特征 | 第45-48页 |
6 南港北槽表层沉积物主要粒度特征 | 第48-62页 |
6.1 组分含量 | 第48-54页 |
6.2 中值粒径与平均粒径 | 第54-58页 |
6.3 分选系数 | 第58-59页 |
6.4 偏度 | 第59-60页 |
6.5 峰度 | 第60-62页 |
7 Folk三角分类法对表层沉积物分类 | 第62-78页 |
7.1 2015 年8月(洪季)表层沉积物分类 | 第62-69页 |
7.1.1 分类结果 | 第62-63页 |
7.1.2 各类沉积物主要粒度特征 | 第63-69页 |
7.2 2016 年3月(枯季)表层沉积物分类 | 第69-76页 |
7.2.1 分类结果 | 第69-70页 |
7.2.2 各类沉积物主要粒度特征 | 第70-76页 |
7.3 洪枯季分类结果对比 | 第76页 |
7.4 小结 | 第76-78页 |
8 R型因子分析结合Q型系统聚类法对表层沉积物分类 | 第78-110页 |
8.1 2015 年8月(洪季)表层沉积物聚类分析 | 第78-95页 |
8.1.1 初始参数相关性分析 | 第78-79页 |
8.1.2 R型因子分析提取主因子 | 第79-82页 |
8.1.3 Q型系统聚类法对沉积物分类 | 第82-95页 |
8.2 2016 年3月(枯季)表层沉积物的聚类分析 | 第95-107页 |
8.2.1 初始参数相关性分析 | 第95页 |
8.2.2 R型因子分析法提取主因子 | 第95-99页 |
8.2.3 Q型系统聚类法对沉积物分类 | 第99-107页 |
8.3 洪枯季分类结果对比 | 第107-108页 |
8.4 小结 | 第108-110页 |
9 两种分类法的对比 | 第110-112页 |
10 总结及展望 | 第112-114页 |
10.1 总结 | 第112-113页 |
10.2 展望 | 第113-11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4-116页 |
致谢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