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11-20页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一、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2-14页 |
第三节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8页 |
一、引企入校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二、引企入校利益相关方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三、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8-20页 |
一、研究的内容 | 第18页 |
二、研究的方法 | 第18-20页 |
第一章 利益相关者及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相关理论 | 第20-27页 |
第一节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起源及内容 | 第20-21页 |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起源 | 第20页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节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相关概念 | 第21-27页 |
一、校企合作的概念 | 第21页 |
二、开展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 第21-22页 |
三、校企合作的特点 | 第22-23页 |
四、校企合作的模式 | 第23-24页 |
五、家商城产学园的发展历程 | 第24-27页 |
第二章 中职学校引企入校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 第27-35页 |
第一节 中职学校引企入校发展的现状 | 第27-29页 |
一、引企入校的自觉性、多元化、全面性和规范化发展 | 第27页 |
二、引企入校现存模式的多样化 | 第27-28页 |
三、政府的鼓励性政策陆续出台 | 第28-29页 |
第二节 中职学校引企入校中存在的问题 | 第29-30页 |
一、中职学校存在思想误区,自身及实力不足 | 第29页 |
二、缺乏切实有效的政府保障机制 | 第29页 |
三、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积极性不高 | 第29-30页 |
第三节 广东外贸学校引企入校的案例分析 | 第30-35页 |
第三章 中职学校引企入校的利益相关方分析 | 第35-40页 |
第一节 利益相关者理论运用于中职学校引企入校的可行性分析 | 第35页 |
一、中职学校是典型的利益相关方组织 | 第35页 |
二、中职学校经费来源的多样化 | 第35页 |
三、中职学校的发展需要利益相关方参与 | 第35页 |
第二节 中职学校的利益相关方及其分类 | 第35-37页 |
一、引企入校的利益相关方 | 第36页 |
二、中职学校利益相关方的特殊性 | 第36-37页 |
三、按利益相关方与引企入校的利益重要程度进行划分 | 第37页 |
第三节 广东外贸学校引企入校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诉求分析 | 第37-40页 |
一、中职学校的利益诉求 | 第37-38页 |
二、学生的利益诉求 | 第38页 |
三、“双师型”教师的利益诉求 | 第38页 |
四、合作企业的利益诉求 | 第38页 |
五、政府的利益诉求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家商城产学园引企入校案例中的利益相关方分析 | 第40-49页 |
第一节 家商城产学园引企入校的开展 | 第40-41页 |
第二节 家商城产学园利益相关方利益诉求分析 | 第41-49页 |
一、家商城产学园利益相关方 | 第41-42页 |
二、家商城产学园利益相关方利益诉求分析 | 第42-45页 |
三、利益相关方对家商城产学园满意度分析 | 第45-49页 |
第五章 利益相关方视角下中职学校引企入校的对策建议 | 第49-59页 |
第一节 利益相关方视角下引企入校的理念创新 | 第49-50页 |
一、基于利益相关方视角的办学主体的多样化 | 第49-50页 |
二、基于利益相关方视角的办学形式的多样化 | 第50页 |
三、基于利益相关方视角的办学定位的科学性 | 第50页 |
第二节 政府主导下的制度创新 | 第50-52页 |
一、完善各利益主体的沟通协调机制 | 第51页 |
二、完善利益相关方参与的教育经费制度 | 第51页 |
三、建立完善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及制度保障体系 | 第51-52页 |
第三节 职业学校适应利益相关方需求的自身转变 | 第52-57页 |
一、明确培养目标,调整培养方案 | 第52-53页 |
二、调整专业结构,加强课程建设,统筹教育资源 | 第53-56页 |
三、强化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 第56-57页 |
第四节 推动制度保障下合作企业的全程参与 | 第57-59页 |
一、自觉遵守中职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承担企业责任 | 第57-58页 |
二、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 第58-59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附录一 | 第65-67页 |
附录二 | 第67-69页 |
附录三 | 第69-71页 |
附录四 | 第71页 |
附录五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