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心盛状况及其在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3-8页
ABSTRACT第8-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29页
    1.1 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第16-22页
        1.1.1 心理健康的概念第16页
        1.1.2 心理健康的评估与测量第16-22页
    1.2 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第22-28页
        1.2.1 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提出的背景第22-23页
        1.2.2 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测量第23-24页
        1.2.3 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实证研究第24-28页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第28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8-29页
第二章 心盛量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信效度研究第29-39页
    2.1 研究目的第29页
    2.2 研究方法第29-32页
        2.2.1 研究对象第29-30页
        2.2.2 研究工具第30-32页
        2.2.3 统计处理第32页
    2.3 研究结果第32-36页
        2.3.1 心盛量表的条目分析第32-33页
        2.3.2 心盛量表的信度分析第33页
        2.3.3 心盛量表效度分析第33-35页
        2.3.4 心盛量表的评价结果解释第35-36页
    2.4 讨论第36-39页
第三章 中国大学生心盛状况及表现特点第39-47页
    3.1 研究目的第39页
    3.2 研究方法第39页
        3.2.1 研究对象第39页
        3.2.2 研究工具第39页
        3.2.3 统计方法第39页
    3.3 研究结果第39-44页
        3.3.1 大学生心盛现状及总体特点第39-40页
        3.3.2 中国大学生心盛状况的跨文化比较第40页
        3.3.3 大学生心盛状况的人口社会学差异第40-44页
    3.4 讨论第44-47页
        3.4.1 大学生心盛现状分析第44-45页
        3.4.2 大学生心盛现状差异分析第45-47页
第四章 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应用研究第47-56页
    4.1 研究目的第47页
    4.2 研究方法第47-48页
        4.2.1 研究对象第47页
        4.2.2 研究工具第47-48页
        4.2.3 统计方法第48页
    4.3 研究结果第48-54页
        4.3.1 大学生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验证结果第48-50页
        4.3.2 大学生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划分结果第50-54页
    4.4 讨论第54-56页
第五章 全文总结第56-58页
    5.1 结论第56页
    5.2 研究创新点第56-57页
    5.3 研究不足及展望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4页
附录第64-68页
    附录一: 基本信息调查表第64-65页
    附录二: 英文版心盛量表(原版)第65页
    附录三: 中文修订版心盛量表第65-66页
    附录四: 生活满意度量表第66页
    附录五: 简版生活目的量表第66页
    附录六: 病人健康自评问卷第66-67页
    附录七: 简版心理健康连续体量表第67-6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第68-69页
致谢第69-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自杀新闻报道对大学生注意偏向及自杀意念影响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高压氧对脑白质疏松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