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田野调查学习方法 | 第13页 |
1.3.2 文献分析法 | 第13页 |
1.3.3 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 第13-14页 |
1.3.4 专家访谈交流法 | 第14页 |
1.4 课题的创新点 | 第14页 |
1.5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1.5.1 国外理论发展现状 | 第15页 |
1.5.2 国内理论发展现状 | 第15-17页 |
1.5.3 国内旅游纪念品市场发展现状 | 第17-19页 |
1.5.4 郎庄面塑艺术旅游纪念品发展的现状分析 | 第19-20页 |
1.6 依托与预期价值延伸 | 第20-22页 |
第二章 郎庄面塑艺术的综述 | 第22-42页 |
2.1 郎庄面塑的溯源 | 第22页 |
2.1.1 郎庄面塑的起源 | 第22页 |
2.1.2 郎庄面塑的成就 | 第22页 |
2.2 郎庄面塑制作工艺 | 第22-30页 |
2.2.1 面塑制作材料 | 第23-26页 |
2.2.2 面塑制作工具 | 第26-28页 |
2.2.3 郎庄面塑制作流程 | 第28-30页 |
2.3 郎庄面塑形态特征 | 第30-40页 |
2.3.1 郎庄面塑的象征寓意 | 第30页 |
2.3.2 郎庄面塑的造型特征 | 第30-33页 |
2.3.3 郎庄面塑的色彩运用 | 第33-37页 |
2.3.4 郎庄面塑的装饰图案 | 第37-40页 |
2.4 郎庄面塑的功能及延伸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山东聊城特色符号的探索 | 第42-54页 |
3.1 山东聊城自然景观元素符号的提取 | 第42-43页 |
3.2 山东聊城标志性建筑元素符号的提取 | 第43-47页 |
3.3 山东聊城人文特色符号的提取 | 第47-54页 |
3.4. 山东聊城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功能 | 第49-54页 |
3.4.1 自己收藏或使用 | 第49-52页 |
3.4.2 送作他人礼物 | 第52-54页 |
第四章 郎庄面塑艺术旅游纪念品的现状分析 | 第54-58页 |
4.1 基于SWOT法的设计分析 | 第54-56页 |
4.1.1 山东聊城地区符号资源丰富(strength) | 第54页 |
4.1.2 聊城地域符号识别具有局限性(weakness) | 第54-55页 |
4.1.3 大众对符号的接受度提高(opportunity) | 第55页 |
4.1.4 符号提炼难度大(threats) | 第55-56页 |
4.2 发展聊城地域特色旅游纪念品的愿景 | 第56-58页 |
第五章 水浒传一百零八将设计及应用 | 第58-126页 |
5.1 水浒传一百零八将设计方案 | 第58-110页 |
5.1.1 设计背景 | 第58-59页 |
5.1.2 “水浒人物”造型设计探索 | 第59-60页 |
5.1.3 《水浒传》三十六天罡线描造型图展示 | 第60-67页 |
5.1.4 《水浒传》一百单八将面塑造型图展示 | 第67-74页 |
5.1.5 水浒人物色彩方案探究 | 第74-77页 |
5.1.6 “三十六天罡”作品展示 | 第77-86页 |
5.1.7 《水浒传》三十六天罡人物创作过程展示 | 第86-104页 |
5.1.8 “七十二地煞”简效果作品展示 | 第104-110页 |
5.2 “东昌府四将领”的创新设计及应用 | 第110-115页 |
5.3 郎庄面塑旅游纪念品的应用探索 | 第115-126页 |
5.3.1 墙壁装饰的创新应用 | 第115-117页 |
5.3.2 家居装饰的创新应用 | 第117-121页 |
5.3.3 汽车装饰的创新应用 | 第121-12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未来展望 | 第126-128页 |
6.1 设计结论 | 第126-127页 |
6.2 展望 | 第127-128页 |
致谢 | 第128-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4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情况目录 | 第134-136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实践情况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