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互联网信息技术对生产率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13-24页 |
2.1 文献回顾 | 第13-17页 |
2.1.1 互联网信息技术对宏观层面生产率的影响 | 第13-14页 |
2.1.2 互联网信息技术对微观层面生产率的影响 | 第14-16页 |
2.1.3 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的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2.3 互联网信息技术对生产率影响的作用机制 | 第19-21页 |
2.4 调节变量的作用分析 | 第21-23页 |
2.4.1 以质量认证为调节变量 | 第22页 |
2.4.2 以国际化水平为调节变量 | 第22-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企业生产率的测度与评价 | 第24-30页 |
3.1 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方法 | 第24-27页 |
3.1.1 生产函数法 | 第24-25页 |
3.1.2 随机前沿法 | 第25页 |
3.1.3 指数法 | 第25页 |
3.1.4 数据包络分析法 | 第25-26页 |
3.1.5 生产率估计方法的优缺点比较 | 第26-27页 |
3.2 数据来源及方法选择 | 第27页 |
3.3 本文的测算结果及评价 | 第27-30页 |
3.3.1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27-28页 |
3.3.2 生产率测算与评价 | 第28-30页 |
第四章 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企业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30-40页 |
4.1 变量与模型的选择 | 第30-34页 |
4.1.1 变量的选取及其测度 | 第30-33页 |
4.1.2 实证分析模型 | 第33-34页 |
4.2 实证分析结果 | 第34-36页 |
4.3 稳健性检验 | 第36-40页 |
第五章 加入调节变量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企业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0-52页 |
5.0 以质量认证为调节变量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企业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0-41页 |
5.1 以国际化水平为调节变量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企业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1-42页 |
5.2 分行业的调节作用检验 | 第42-46页 |
5.2.1 高技术产业 | 第42-46页 |
5.2.2 传统产业 | 第46页 |
5.3 分规模的调节作用检验 | 第46-51页 |
5.3.1 大规模企业 | 第47-49页 |
5.3.2 中小规模企业 | 第49-5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2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52页 |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录 | 第59-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