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制造工艺论文

基于汽车轻量化—乘用车扭力梁横梁热成形工艺研究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3页
    1.1 引言第16-17页
    1.2 汽车轻量化技术发展现状第17-19页
        1.2.1 新材料应用第18页
        1.2.2 结构创新设计第18页
        1.2.3 先进成形工艺第18-19页
    1.3 超高强钢热成形技术发展现状第19-22页
        1.3.1 热成形基本原理第19-20页
        1.3.2 热成形分类及特点第20-21页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1-22页
    1.4 课题意义和研究内容第22-23页
第二章 热成形热力学基础与扭力梁成形方式第23-34页
    2.1 热成形热力学理论第23-25页
        2.1.1 奥氏体分解模型第23-24页
        2.1.2 潜热模型第24-25页
        2.1.3 硬度估值模型第25页
    2.2 22MnB5材料参数第25-29页
        2.2.1 22MnB5化学成分第25-26页
        2.2.2 22MnB5力学性能第26-27页
        2.2.3 22MnB5的热物性参数第27-29页
    2.3 模具材料性能第29-30页
    2.4 扭力梁结构特点及成形方式第30-34页
        2.4.1 扭力梁结构及设计要求第30-31页
        2.4.2 扭力梁主要结构及成形方式第31-33页
        2.4.3 热成形扭力梁横梁结构特点第33-34页
第三章 扭力梁热成形数值模拟及工艺参数研究第34-53页
    3.1 热成形模具系统设计第34-39页
        3.1.1 冷却系统设计准则第34-35页
        3.1.2 冷却管道参数选择标准第35-37页
        3.1.3 冷却系统参数设置第37-39页
    3.2 有限元模型第39-41页
        3.2.1 零件模型第39页
        3.2.2 材料模型第39-40页
        3.2.4 接触条件设置第40页
        3.2.5 热边界条件设置第40-41页
    3.3 热力相耦合模拟第41-53页
        3.3.0 热成形过程第41-42页
        3.3.1 模拟结果分析第42-45页
        3.3.2 管坯初始温度对仿真结果影响第45-48页
        3.3.3 模具冲压速度对仿真结果的影响第48-49页
        3.3.4 摩擦条件对仿真结果的影响第49-50页
        3.3.5 局部温度变化规律第50-53页
第四章 扭力梁热成形实物试验研究第53-61页
    4.1 单向拉伸第53-55页
    4.2 微观组织分析第55-57页
    4.3 特殊截面微观组织特征第57-61页
第五章 扭力梁热成形参数最优化设计第61-67页
    5.1 回归分析设计第61页
    5.2 正交试验设置第61-63页
    5.3 回归统计分析第63-64页
    5.4 方差分析第64页
    5.5 残差分析第64-66页
    5.6 回归参数分析第66-67页
第六章 冷热成形方式对扭力梁性能影响的模拟研究第67-75页
    6.1 扭力梁静态三点弯曲模拟研究第67-70页
        6.1.1 模拟实验方案第67-68页
        6.1.2 数值模拟结果第68-70页
    6.2 刚度分析第70-73页
        6.2.1 弯曲刚度分析第70-72页
        6.2.2 扭转刚度分析第72-73页
    6.3 模态与频率响应分析第73-75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75-78页
参考文献第78-8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85-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具有特殊结构W-Cu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组织性能研究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公平观视野中的当代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