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分层保护模式的探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绪论 | 第8-14页 |
| (一)选题背景 | 第8页 |
| (二)选题目的 | 第8-9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五)研究内容和主要框架 | 第12-14页 |
| 一、劳动者分层保护理论概述 | 第14-21页 |
| (一)劳动者分层保护说的内涵 | 第14-15页 |
| 1.劳动者分层保护说的提出 | 第14页 |
| 2.与“劳资冲突说”的比较 | 第14-15页 |
| (二)劳动者分层保护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 1.社会学基础 | 第15-16页 |
| 2.法理基础 | 第16-17页 |
| 3.管理学基础 | 第17-18页 |
| (三)劳动者分层保护的意义 | 第18-21页 |
| 1.完善了劳动法的基本理论 | 第18页 |
| 2.深化了对劳动者的认识 | 第18-19页 |
| 3.对劳动者保护程度更合理 | 第19页 |
| 4.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 第19-21页 |
| 二、我国现有劳动者保护模式及其局限 | 第21-27页 |
| (一)我国现有劳动者保护的模式 | 第21-22页 |
| (二)现有劳动者保护模式的局限 | 第22-27页 |
| 1.劳动者的界定模糊 | 第22-24页 |
| 2.未区分劳动关系的真正弱者 | 第24-25页 |
| 3.忽视用人单位的利益 | 第25-27页 |
| 三、域外劳动者分层保护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27-32页 |
| (一)美国 | 第27-28页 |
| (二)英国 | 第28页 |
| (三)德国 | 第28-29页 |
| (四)日本 | 第29-30页 |
| (五)小结 | 第30-32页 |
| 四、我国劳动者分层保护模式的构建 | 第32-39页 |
| (一)明确劳动者资格的内涵 | 第32-34页 |
| 1.人格从属性 | 第32-33页 |
| 2.经济从属性 | 第33页 |
| 3.组织从属性 | 第33-34页 |
| 4.小结 | 第34页 |
| (二)确立劳动者分层的标准 | 第34-37页 |
| 1.收入标准 | 第34-35页 |
| 2.职位标准 | 第35页 |
| 3.“知识”标准 | 第35-36页 |
| 4.小结 | 第36-37页 |
| (三)构建劳动者分层保护的模式 | 第37-39页 |
| 1.立法层面 | 第37-38页 |
| 2.社会层面 | 第38-39页 |
| 五、劳动者分层保护模式的具体运用 | 第39-45页 |
| (一)宏观层次——工时、工资等劳动基准保护 | 第39-40页 |
| (二)中观层次——集体劳动关系 | 第40-41页 |
| (三)微观层次——个别劳动关系 | 第41-45页 |
| 1.解雇保护 | 第41-42页 |
| 2.劳动合同期限 | 第42页 |
| 3.违约金条款 | 第42-45页 |
| 结语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