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1.3 田野调查与资料来源 | 第10-11页 |
| 1.4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 第2章 留守儿童社会化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 2.1 文献回顾 | 第13-15页 |
| 2.1.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3页 |
| 2.1.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 2.2.1“农村留守儿童” | 第15页 |
| 2.2.2“儿童社会化” | 第15页 |
| 2.2.3“父母角色” | 第15-16页 |
| 2.3 相关理论搜寻 | 第16-18页 |
| 2.3.1 社会化相关理论 | 第16-17页 |
| 2.3.2 家庭社会学相关理论 | 第17-18页 |
| 2.4 本文分析思路和框架 | 第18-20页 |
| 第3章 双缺留守家庭监护现状 | 第20-25页 |
| 3.1 形成背景 | 第20页 |
| 3.2 监护主体与监护方式的特点 | 第20-22页 |
| 3.2.1 低文化层次 | 第20-21页 |
| 3.2.2 体力精力不足 | 第21-22页 |
| 3.3 家庭经济压力和劳务负担 | 第22-23页 |
| 3.4 父母角色缺失与留守儿童日常 | 第23-25页 |
| 第4章 家庭功能与留守儿童社会化 | 第25-29页 |
| 4.1 家庭功能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 第25页 |
| 4.2 留守儿童“双缺”的家庭结构导致家庭功能的弱化 | 第25-29页 |
| 4.2.1“双缺”的家庭结构 | 第25-27页 |
| 4.2.2“双缺”的家庭结构对家庭的社会化功能的影响 | 第27-29页 |
| 第5章 家庭功能缺失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 第29-40页 |
| 5.1 隔代监护的教养方式 | 第29-31页 |
| 5.1.1 溺爱型教养方式 | 第29-30页 |
| 5.1.2 放任型教养方式 | 第30-31页 |
| 5.2 社会化的具体表现 | 第31-40页 |
| 5.2.1 生活技能方面 | 第31-32页 |
| 5.2.2 人际交往方面 | 第32-33页 |
| 5.2.3 社会规范方面 | 第33-35页 |
| 5.2.4 行为习惯的养成 | 第35-38页 |
| 5.2.5 自我意识方面 | 第38-40页 |
| 第6章 父母角色的双重缺失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 第40-51页 |
| 6.1 父母角色双重缺失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 第40-44页 |
| 6.1.1 更加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 第40-41页 |
| 6.1.2 更加懂得分担与分享的价值观念 | 第41-42页 |
| 6.1.3 更加成熟的社会角色 | 第42-43页 |
| 6.1.4 更加坚韧的品格 | 第43-44页 |
| 6.2 父母角色双重缺失下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 第44-51页 |
| 6.2.1 心理问题 | 第44-45页 |
| 6.2.2 学习问题 | 第45-46页 |
| 6.2.3 游戏与越轨 | 第46-48页 |
| 6.2.4 安全及健康问题 | 第48-51页 |
| 第7章 社会工作介入建议 | 第51-55页 |
| 7.1 社会工作介入的优势 | 第51-52页 |
| 7.2 “农村住校社工”介入策略 | 第52-53页 |
| 7.2.1 学校方面 | 第52页 |
| 7.2.2 家庭方面 | 第52-53页 |
| 7.2.3 社区层面 | 第53页 |
| 7.3 介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53-55页 |
| 结论与反思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