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二、国内相关研究成果 | 第11-12页 |
三、论文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国家赔偿法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立法现状剖析 | 第13-16页 |
一、透视典型案例与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二、新《国家赔偿法》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现实困境 | 第14-16页 |
(一) 赔偿救济标准较低 | 第14页 |
(二) 权利客体保护受限 | 第14页 |
(三) "严重后果"的界定标准缺失 | 第14-15页 |
(四) 未提供一套赔偿数额量化标准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国家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之概述 | 第16-20页 |
一、基本内涵 | 第16-17页 |
二、精神损害赔偿的定位模式 | 第17-18页 |
三、设计好国家赔偿法中精神损害赔偿的制度价值 | 第18-20页 |
(一) 顺应保护人权的时代潮流 | 第18页 |
(二) 保证行政司法行为权责一致 | 第18-19页 |
(三) 落实公民权利本位的法治精神 | 第19页 |
(四) 重塑政府良好的社会管理者形象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域内外国家赔偿法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发展回顾 | 第20-23页 |
一、域外发展历程 | 第20-21页 |
二、我国发展脉络 | 第21页 |
三、域外制度经验及启示 | 第21-23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国家赔偿法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几点思考 | 第23-31页 |
一、精神损害赔偿金测算方法的比较法考察 | 第23-25页 |
二、各类别精神损害赔偿金的算定思路 | 第25-27页 |
三、尽快启动司法解释或修法向补偿型赔偿转变 | 第27-28页 |
四、完善配套制度做好补充衔接 | 第28-31页 |
(一) 利用指导性案例规范裁判尺度 | 第28-29页 |
(二) 培育专业鉴定机构和引入听证会制度 | 第29页 |
(三) 审前协商、审中调解、审后疏导相结合 | 第29-31页 |
结语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致谢 | 第34-35页 |
附件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