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各种防治方法论文--生物防治论文

类芽孢杆菌PCY-67菌株的鉴定、发酵工艺研制和对火龙果茎腐病的生防潜力评价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引言第10-16页
    1.1 火龙果及火龙果茎腐病第10-11页
        1.1.1 火龙果及其产业现状第10页
        1.1.2 火龙果茎腐病第10-11页
    1.2 生物防治第11-13页
        1.2.1 生物防治的作用机制第11-12页
        1.2.2 生物防治的意义第12-13页
    1.3 多粘类芽孢杆菌第13-14页
        1.3.1 多粘类芽孢杆菌的生防作用第13页
        1.3.2 多粘类芽孢杆菌作为PGPR的应用第13-14页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14-16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6-23页
    2.1 火龙果茎腐病拮抗细菌的筛选及鉴定第16-17页
        2.1.1 试验材料第16页
        2.1.2 试验方法第16-17页
    2.2 抗菌谱第17页
    2.3 拮抗菌株PCY-67发酵条件的优化第17-19页
        2.3.1 菌种与培养基第17页
        2.3.2 菌株培养与测定方法第17页
        2.3.3 培养成分试验设计第17-18页
        2.3.4 培养条件第18-19页
        2.3.5 正交试验的设计第19页
    2.4 拮抗菌株PCY-67的抑菌作用及防效测定第19-21页
        2.4.1 拮抗菌PCY-67发酵滤液对病原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第19-20页
        2.4.2 不同浓度的发酵滤液对火龙果茎腐病的防效测定第20页
        2.4.3 不同处理对火龙果茎腐病的防效测定第20-21页
    2.5 拮抗菌株在火龙果株茎部的定殖规律第21-23页
        2.5.1 配制利福平母液第21页
        2.5.2 拮抗菌株天然抗药性测定第21页
        2.5.3 拮抗菌抗利福平标记第21页
        2.5.4 耐药标记菌株与原始菌株拮抗能力的比较第21页
        2.5.5 标记菌株在火龙果植株茎部的定殖状况第21页
        2.5.6 标记菌的分离计数第21-2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3-41页
    3.1 火龙果茎腐病拮抗细菌的筛选及鉴定第23-25页
        3.1.1 拮抗细菌的分离结果第23页
        3.1.2 拮抗菌株的筛选结果第23页
        3.1.3 拮抗菌株的鉴定第23-25页
    3.2 抗菌谱结果第25-28页
    3.3 拮抗菌株PCY-67发酵条件的优化第28-36页
        3.3.1 单因素试验结果第28-34页
        3.3.2 正交试验设计结果第34-36页
    3.4 拮抗菌株PCY-67的抑菌作用及防效测定第36-39页
        3.4.1 拮抗菌发酵滤液对病原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第36-37页
        3.4.2 不同浓度的拮抗菌发酵液对火龙果茎腐病的防效测定第37-38页
        3.4.3 不同处理对火龙果茎腐病的防效测定第38-39页
    3.5 拮抗菌株在火龙果植株茎部的定殖规律第39-41页
        3.5.1 拮抗菌株天然抗药性第39页
        3.5.2 抗利福平菌株的获得第39页
        3.5.3 诱导菌株与原始菌株对火龙果茎腐病拮抗能力的比较第39页
        3.5.4 标记菌株PCY-67*在火龙果植株茎部的定殖规律第39-41页
4 结论与讨论第41-45页
    4.1 结论第41-42页
    4.2 讨论第42-45页
        4.2.1 火龙果茎腐病拮抗细菌的筛选及鉴定第42页
        4.2.2 抗菌谱结果第42页
        4.2.3 拮抗菌株PCY-67发酵条件的优化第42-43页
        4.2.4 拮抗菌株PCY-67的抑菌作用及防效测定第43页
        4.2.5 拮抗菌株在火龙果植株茎部的定殖规律第43-45页
参考文献第45-49页
附录一 菌株PCY-67的16S rDNA序列第49-50页
附录二 土壤样本采集地点及样本数目第50-51页
附录三 病害分级标准第51-52页
附录第52-53页
致谢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象耳豆根结线虫mapk基因和cbp基因的克隆与RNAi效应分析
下一篇:海南菜用甘薯品种引进试种及其关键栽培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