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体育论文--世界各国体育事业论文--中国论文--中国体育史论文

“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的对接--近代我国民众体育官方话语体系的历史演变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1 前言第8-12页
    1.1 选题依据第8页
        1.1.1 话语是人们表达思想的外在表现第8页
        1.1.2 体育话语关乎民众对体育的需求和理解第8页
        1.1.3 话语体系研究是目前国内研究热点第8页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第8-9页
    1.3 研究路线第9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9-10页
        1.4.1 目的第9-10页
        1.4.2 研究意义第10页
    1.5 研究现状第10-12页
        1.5.1 话语体系构建第10-11页
        1.5.2 话语体系创新第11页
        1.5.3 体育话语体系第11-12页
2 研究对象与方法第12-13页
    2.1 研究对象第12页
    2.2 研究方法第12-13页
        2.2.1 文献资料法第12页
        2.2.2 历史与逻辑分析法第12-13页
3 相关概念界定第13-16页
    3.1 话语第13-14页
    3.2 话语体系第14页
    3.3 民众体育第14-16页
4 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对接的理论基础第16-22页
    4.1“官方”和“民间”第16页
        4.1.1 什么是“官方”?什么是“民间”?第16页
    4.2“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的概念、特点第16-18页
        4.2.1 官方话语的概念、特点第16-17页
        4.2.2 民间话语的概念、特点第17-18页
    4.3“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的对接第18-22页
        4.3.1“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对接的理论基础第18-19页
        4.3.2 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对接的价值第19-20页
        4.3.3 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对接的路径第20-22页
5 近代我国民众体育官方话语体系演变第22-39页
    5.1“晚清”话语体系阶段(1840-1911)第22-27页
        5.1.1 《奏定学堂章程》的话语分析第22-23页
        5.1.2 晚清时期“官”“民”话语对接的矛盾和原因第23-24页
        5.1.3 解决措施第24-27页
    5.2“北洋政府”话语体系阶段(1912-1926)第27-33页
        5.2.1 壬子癸丑学制话语分析第28-29页
        5.2.2 《推广体育计划案》话语分析第29页
        5.2.3 北洋政府时期“官”“民”话语对接的矛盾和原因第29-30页
        5.2.4 解决措施第30-33页
    5.3“南京政府”话语体系阶段(1927-1949)第33-37页
        5.3.1 《国民体育法》话语分析第33-34页
        5.3.2 《国民体育实施方针》话语分析第34-35页
        5.3.3 南京政府时期“官”“民”话语对接的矛盾和原因第35-36页
        5.3.4 解决措施第36-37页
    5.4 近代我国民众体育官方话语体系演变规律第37-39页
        5.4.1 近代我国民众体育官方话语自身演变规律第37页
        5.4.2 近代我国民众体育“官”“民”话语对接的演变规律第37-38页
        5.4.3 社会思潮对官方话语演变的催化作用第38-39页
6 近代我国官方话语体系演变的历史经验第39-40页
    6.1 官方为解决“官”“民”话语对接的矛盾,不断推行识字运动,提高民众文化水平第39页
    6.2 官方利用民间话语的反馈做出调整,以适应时代需求第39页
    6.3 公共知识分子是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对接(互动)的桥梁,在近代我国体育“官”“民”话语对接中发挥重要作用第39-40页
7 近代我国官方话语体系演变的现实启示第40-43页
    7.1 普及大众教育,提高民众整体文化水平第40页
    7.2 丰富民众体育民间话语表达路径,增加民间话语反馈力度第40页
    7.3 重视公共知识分子的解释、说明、收集、反馈作用第40-43页
8 结语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7页
致谢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方志中的湖北省民国传统体育研究
下一篇:影响南京市校园足球特色小学开展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