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制度的完善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引言 | 第10-14页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页 |
(二)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页 |
(三)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14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2. 内容结构 | 第12-14页 |
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理论基础 | 第14-22页 |
(一)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概念与属性 | 第14-15页 |
1.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概念 | 第14页 |
2.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属性 | 第14-15页 |
3. 政策性农业与商业性农业保险的区别 | 第15页 |
(二)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法律关系 | 第15-19页 |
1. 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关系的主体 | 第15-16页 |
2. 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关系的客体 | 第16页 |
3. 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关系的内容——从合同角度 | 第16-19页 |
(三) 公共政策理论视角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 | 第19-22页 |
1. 公共政策的界定 | 第19页 |
2. 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 | 第19-20页 |
3. 公共政策理论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应用 | 第20-22页 |
三、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之检讨 | 第22-26页 |
(一) 立法层面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1. 法律规范不完善 | 第22页 |
2. 法律关系不明确 | 第22-23页 |
3. 缺乏具体规定,实际操作性差 | 第23页 |
(二) 具体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3-26页 |
1. 经营主体和模式单一 | 第23页 |
2. 农业保险供给和需求不足 | 第23-24页 |
3. 政府的扶持保障作用弱 | 第24页 |
4. 保险赔付机制不完善 | 第24-25页 |
5. 监管不力,道德风险严重 | 第25-26页 |
四、域外政策性农业保险立法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 第26-30页 |
(一) 美国 | 第26页 |
1. 美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立法概况 | 第26页 |
2. 美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司法救济制度 | 第26页 |
(二) 法国 | 第26-27页 |
(三) 日本 | 第27页 |
(四) 印度 | 第27-28页 |
(五) 域外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制度分析及启示 | 第28-30页 |
1. 合理确定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关系主体 | 第28页 |
2. 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监管法律体系 | 第28-29页 |
3. 政府扶持法律制度是有力保障 | 第29-30页 |
五、完善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制度 | 第30-37页 |
(一) 明确立法的原则和法律关系主体的定位 | 第30-31页 |
1. 确立农业保险立法的基本原则 | 第30-31页 |
2. 明确农业保险法律关系中主体的定位 | 第31页 |
(二) 厘清农业保险法律关系及其制度设计 | 第31-33页 |
1. 明确农业保险的法律性质和地位 | 第31-32页 |
2. 建立完备的农业保险法律体系 | 第32页 |
3. 完善相应司法救济制度 | 第32-33页 |
(三) 完善政府机构扶持农业保险法律制度 | 第33-35页 |
1. 财政补贴法律制度 | 第33-34页 |
2. 再保险法律制度 | 第34页 |
3. 监督管理法律制度 | 第34-35页 |
(四) 构建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分散农业风险 | 第35-36页 |
1. 健全巨灾保险基金制度 | 第35页 |
2. 建立巨灾债券制度 | 第35-36页 |
(五) 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补充 | 第36-37页 |
1. 结合商业性农业保险 | 第36页 |
2. 创新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 第36-37页 |
结语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