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页 |
1.2 新型储能元件的概述 | 第17-20页 |
1.3 钒氧化物和钒青铜的晶体结构及研究进展 | 第20-25页 |
1.3.1 V_2O_5 | 第20-21页 |
1.3.2 LiV_3O_8 | 第21-22页 |
1.3.3 NaV_6O_(15) | 第22-23页 |
1.3.4 KV_3O_8 | 第23页 |
1.3.5 CaV_6O_(16) | 第23-24页 |
1.3.6 NH_4V_3O_8 | 第24-25页 |
1.4 化学沉淀法制备钒青铜 | 第25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9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5-26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6-29页 |
第二章 V_2O_5多孔纳米薄片的制备及其锂电性能研究 | 第29-41页 |
2.1 引言 | 第29-3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0-32页 |
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30-31页 |
2.2.2 纳米薄片V_2O_5的制备 | 第31页 |
2.2.3 表征 | 第31-32页 |
2.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2-40页 |
2.3.1 前驱物NH_4V_3O_8·0.29H_2O前期研究工作 | 第32-35页 |
2.3.2 V_2O_5多孔薄片的结构与形貌表征 | 第35-36页 |
2.3.3 V_2O_5多孔薄片的电化学性能 | 第36-4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钒青铜的制备、裹征及锂电性能研究 | 第41-59页 |
3.1 引言 | 第41-4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2-43页 |
3.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42页 |
3.2.2 化学沉淀法合成钒酸钠、钒酸锂和钒酸钾 | 第42页 |
3.2.3 表征 | 第42页 |
3.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2-4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3-58页 |
3.3.1 钒酸钠的表征 | 第43-46页 |
3.3.2 钒酸钠的电化学性能 | 第46-51页 |
3.3.3 钒酸锂的表征和电化学性能 | 第51-55页 |
3.3.4 钒酸钾的表征和电化学性能 | 第55-5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纳米结构钙钒青铜的合成、表征及锂电性能研究 | 第59-67页 |
4.1 引言 | 第5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9-60页 |
4.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第59页 |
4.2.2 化学沉淀法制备纳米结构钙钒青铜 | 第59-60页 |
4.2.3 表征 | 第60页 |
4.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6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0-66页 |
4.3.1 钙钒青铜的表征 | 第60-63页 |
4.3.2 钙钒青铜的电化学性能 | 第63-6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二元掺杂钒青铜的制备、表征及锂电性能研究 | 第67-75页 |
5.1 引言 | 第67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67-68页 |
5.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67页 |
5.2.2 化学沉淀法合成Li/Na钒青铜及Ca/Na钒青铜 | 第67-68页 |
5.2.3 表征 | 第68页 |
5.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68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8-74页 |
5.3.1 Li/Na钒青铜的表征 | 第68-69页 |
5.3.2 Li/Na钒青铜的锂电性能 | 第69-70页 |
5.3.3 Ca/Na钒青铜的表征 | 第70-71页 |
5.3.4 Ca/Na钒青铜的锂电性能 | 第71-7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钒青铜作为超电容正极材料的探索研究 | 第75-85页 |
6.1 引言 | 第75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75-76页 |
6.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76页 |
6.2.2 化学沉淀法制备纳米结构钙钒青铜 | 第76页 |
6.2.3 表征 | 第76页 |
6.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76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76-83页 |
6.3.1 钒酸钠浓度的影响 | 第77-79页 |
6.3.2 金属离子二元掺杂对钒青铜超电容性能的影响 | 第79页 |
6.3.3 Ca~(2+)掺杂量对钒青铜超电容的影响 | 第79-8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9页 |
7.1 结论 | 第85-86页 |
7.2 展望 | 第86-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7-99页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第99-100页 |
附件 | 第100-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