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9-12页 |
第二章 异构无线网络融合总体方案 | 第12-24页 |
2.1 本文涉及的网络通信技术概述 | 第12-18页 |
2.1.1 Zigbee 技术概述 | 第12-15页 |
2.1.2 无线局域网技术概述 | 第15-17页 |
2.1.3 WCDMA 移动通信技术概述 | 第17-18页 |
2.2 WLAN 与 WCDMA 网络融合方案 | 第18-20页 |
2.3 WSN 与无线接入网络融合方案 | 第20-21页 |
2.4 基于 IMS 与 HWG 的网络融合实现 | 第21-24页 |
第三章 HWG 的总体设计 | 第24-35页 |
3.1 网关的结构及组成部分 | 第24-25页 |
3.2 网络融合框架 | 第25-26页 |
3.3 网关软硬件平台设计考虑 | 第26-28页 |
3.4 硬件平台总体设计 | 第28-31页 |
3.4.1 ARM 微处理器的选择 | 第28-29页 |
3.4.2 Zigbee 通信模块的选择 | 第29-30页 |
3.4.3 无线接入模块的选择 | 第30-31页 |
3.4.4 显示控制模块的选择 | 第31页 |
3.5 软件平台总体设计 | 第31-34页 |
3.5.1 嵌入式操作系统选择 | 第31-33页 |
3.5.2 应用程序框架设计 | 第33-3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网关硬件电路设计与开发平台搭建 | 第35-44页 |
4.1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第35-39页 |
4.1.1 供电电路设计 | 第35-36页 |
4.1.2 USB 电路设计 | 第36-37页 |
4.1.3 串口电路设计 | 第37-38页 |
4.1.4 以太网电路设计 | 第38-39页 |
4.1.5 网关外围电路效果 | 第39页 |
4.2 系统开发平台搭建 | 第39-43页 |
4.2.1 交叉编译环境的构建 | 第40-41页 |
4.2.2 嵌入式 Linux 内核定制与移植 | 第41-4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网关应用软件设计 | 第44-66页 |
5.1 Zigbee 组网实现 | 第44-57页 |
5.1.1 路由算法 | 第44-47页 |
5.1.2 传感网络节点管理 | 第47-54页 |
5.1.3 数据收发程序设计 | 第54-57页 |
5.2 网络融合框架在 Linux 下实现 | 第57-60页 |
5.2.1 Netfilter 框架介绍 | 第57-58页 |
5.2.2 基于 Netfilter 的网络融合实现 | 第58-60页 |
5.3 短信收发程序设计 | 第60-62页 |
5.3.1 短信发送程序实现 | 第60-61页 |
5.3.2 短信接收与处理程序实现 | 第61-62页 |
5.4 Internet 接入程序设计 | 第62-63页 |
5.4.1 Linux Socket 网络编程介绍 | 第62页 |
5.4.2 UDP 通信方式实现 | 第62-63页 |
5.5 触摸屏显示与控制程序设计 | 第63-65页 |
5.5.1 VTK4827 触摸显示原理 | 第63-64页 |
5.5.2 人机交互软件设计流程 | 第64-6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垂直切换算法设计与仿真实现 | 第66-78页 |
6.1 切换算法设计考虑 | 第66-68页 |
6.2 切换触发方法 | 第68-71页 |
6.2.1 灰色预测模型建立 | 第68-70页 |
6.2.2 预测模型仿真与分析 | 第70页 |
6.2.3 切换触发实现 | 第70-71页 |
6.3 参数模糊处理 | 第71-74页 |
6.3.1 模糊化处理 | 第71-73页 |
6.3.2 模糊逻辑推理 | 第73-74页 |
6.4 切换判决方法 | 第74页 |
6.5 仿真与结果分析 | 第74-77页 |
6.5.1 NS2 仿真环境设置 | 第74-75页 |
6.5.2 仿真结果 | 第75-77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附录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