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机关应对群体性事件的策略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7页 |
(一)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研究目的 | 第10页 |
2.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3页 |
2.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14页 |
(三)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2.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15页 |
(四)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5-17页 |
1.创新点 | 第15页 |
2.不足 | 第15-17页 |
一、 群体性事件概述 | 第17-22页 |
(一) 群体性事件的概念 | 第17页 |
(二) 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 第17-18页 |
1.利益多重性 | 第17页 |
2.诱因多样性 | 第17-18页 |
3.组织策划性 | 第18页 |
4.矛盾复杂性 | 第18页 |
5.对抗激烈性 | 第18页 |
(三) 群体性事件的成因 | 第18-22页 |
1.社会的发展不平衡 | 第19页 |
2.各种具体的利益冲突 | 第19页 |
3.利益表达渠道不完善 | 第19-20页 |
4.人民群众法律意识增强 | 第20-21页 |
5.社会管理层工作不力 | 第21-22页 |
二、 群体性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其发展趋势 | 第22-28页 |
(一) 对社会稳定的消极影响 | 第22-25页 |
1.群体性事件的政治危害 | 第22-23页 |
2.群体性事件的经济危害 | 第23页 |
3.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危害 | 第23-24页 |
4.群体性事件的意识危害 | 第24-25页 |
(二) 发展趋势 | 第25-28页 |
1.更多围观群众直接参与 | 第25-26页 |
2.事件的谋划者进行详细策划的情况多发 | 第26页 |
3.事件的性质向复杂性转变 | 第26-27页 |
4.境外力量干预导致利益需求的变化 | 第27-28页 |
三、 公安机关应对群体性事件暴露出来的问题分析 | 第28-33页 |
(一) 缺乏相关的法律规定 | 第28页 |
1. 对处置主体没有明确表达 | 第28页 |
2. 缺少专门的成文法规定 | 第28页 |
3. 法律责任规定不明确 | 第28页 |
(二) 预警机制不健全 | 第28-29页 |
1. 缺乏独立的应对机构 | 第29页 |
2. 缺乏完善的工作机制 | 第29页 |
3. 缺乏及时准确的公告机制 | 第29页 |
4. 缺乏完善的处置预案 | 第29页 |
(三) 情报收集渠道不畅通 | 第29-31页 |
1. 缺乏信息来源渠道 | 第30页 |
2. 信息传递网络不健全 | 第30页 |
3. 信息处理不及时 | 第30-31页 |
(四) 现场处置能力不强 | 第31-33页 |
1. 职责不明导致处置无序 | 第31页 |
2. 反应迟缓造成控制不力 | 第31-32页 |
3. 事后安抚工作不到位 | 第32-33页 |
四、 公安机关应对群体性事件的策略 | 第33-42页 |
(一) 正确认识应对群体性事件中的角色、作用 | 第33-35页 |
1.角色 | 第33-34页 |
2.作用 | 第34-35页 |
(二) 坚持正确的处置原则 | 第35-37页 |
1.主管者负责原则 | 第35-36页 |
2.快速控制原则 | 第36页 |
3.疏导为主原则 | 第36页 |
4.迅速处置原则 | 第36-37页 |
5.预防为主原则 | 第37页 |
(三) 构建健全的处置机制 | 第37-42页 |
1.注重情报搜集机制建立 | 第37-39页 |
2.建立党政主导矛盾化解工作机制 | 第39-40页 |
3.建立扁平化快速反应机制 | 第40-41页 |
4.建立教育为主调解机制 | 第41页 |
5. 建立善后处理工作机制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附录 | 第44-46页 |
后记 | 第46-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