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8-12页 |
第一章 《丝路花雨》创作背景及剧情概要 | 第12-16页 |
一、 《丝路花雨》的创作背景 | 第12页 |
二、 《丝路花雨》剧情概要 | 第12-16页 |
(一) 第一次离别 | 第12-13页 |
(二) 离别后的第一次团聚 | 第13页 |
(三) 团聚后的又一次离别 | 第13页 |
(四) 短暂团聚后的永别 | 第13页 |
(五) 苦尽甘来的大结局 | 第13-16页 |
第二章 《丝路花雨》的艺术创作特征 | 第16-22页 |
一、 《丝路花雨》舞蹈语言的创新发展 | 第16-18页 |
(一) 取材自敦煌壁画的民族舞蹈 | 第16-17页 |
(二) 舞蹈表现形式的创新 | 第17-18页 |
二、 《丝路花雨》音乐创作的艺术特征 | 第18-20页 |
(一) 音乐在舞剧中的作用和发展 | 第18-19页 |
(二) 《丝路花雨》音乐的特征 | 第19-20页 |
三、 《丝路花雨》中舞台背景、服装道具等的设计特点 | 第20-22页 |
第三章 《丝路花雨》的民族特色与审美内涵 | 第22-28页 |
一、 《丝路花雨》的民族特色 | 第22-24页 |
(一) 民族文化的凸显 | 第22页 |
(二) 民族舞蹈的展示 | 第22-23页 |
(三) 民族音乐的创新 | 第23-24页 |
二、 《丝路花雨》的审美内涵 | 第24-28页 |
(一) 表现之美 | 第24-25页 |
(二) 立意之美 | 第25页 |
(三) 印象之美 | 第25-28页 |
第四章 《丝路花雨》的艺术价值体现 | 第28-30页 |
一、 历史画卷的展示 | 第28-29页 |
二、 特殊时期的时代意义 | 第29页 |
三、 塑造了新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品牌 | 第29-30页 |
结语 | 第30-32页 |
注释 | 第32-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致谢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