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8-15页 |
1.1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国内露天煤矿土地复垦概况 | 第11-14页 |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14页 |
1.4 论文研究方案 | 第14-15页 |
2 露天煤矿排土场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恢复理论分析 | 第15-25页 |
2.1 露天煤矿排土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15-16页 |
2.1.1 排土场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 第15页 |
2.1.2 排土场对水环境的影响 | 第15页 |
2.1.3 排土场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 第15-16页 |
2.2 矿区生态恢复的主要原则 | 第16-21页 |
2.2.1 矿区生态恢复的目标 | 第16-17页 |
2.2.2 矿区生态恢复的过程与措施 | 第17-19页 |
2.2.3 矿区生态恢复中生态演替理论 | 第19-21页 |
2.3 矿区生态恢复的三大效益配置分析 | 第21-25页 |
2.3.1 矿区生态重建目标对“三大效益”配置的影响 | 第21-22页 |
2.3.2 矿区生态系统演变对“三大效益”配置的影响 | 第22-23页 |
2.3.3 矿区生态重建措施对“三大效益”配置的影响 | 第23-25页 |
3 露天煤矿排土场工程复垦 | 第25-36页 |
3.1 露天矿煤矿工程复垦阶段的目的、任务 | 第25页 |
3.2 露天煤矿排土场水土流失及其控制 | 第25-26页 |
3.2.1 土地复垦与水土保持的关系 | 第25-26页 |
3.2.2 矿区水土流失的表现形式 | 第26页 |
3.2.3 复垦区水土流失机理及其解决的办法 | 第26页 |
3.3 表土的处置和覆土厚度 | 第26-28页 |
3.3.1 表土处置 | 第27页 |
3.3.2 最佳覆土厚度的确定 | 第27-28页 |
3.4 排土场地形设计 | 第28-36页 |
3.4.1 坡面水蚀过程分析 | 第29-31页 |
3.4.2 排土场边坡设计 | 第31-34页 |
3.4.3 排土场平盘的整治 | 第34-35页 |
3.4.4 排水系统的布置 | 第35-36页 |
4 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现状评价及土壤改良 | 第36-56页 |
4.1 海州露天煤矿概况 | 第36-37页 |
4.1.1 地理位置 | 第36页 |
4.1.2 气候特征及水文地质 | 第36页 |
4.1.3 覆盖植被情况 | 第36-37页 |
4.2 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现状评价 | 第37-52页 |
4.2.1 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环境监测 | 第37-39页 |
4.2.2 评价因子的选择 | 第39-40页 |
4.2.3 土壤污染评价 | 第40-41页 |
4.2.4 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41-43页 |
4.2.5 排土场重金属污染评价 | 第43-50页 |
4.2.6 土壤营养元素概况 | 第50-52页 |
4.3 土壤改良 | 第52-56页 |
4.3.1 施用改良剂 | 第52-53页 |
4.3.2 改良措施 | 第53-56页 |
5 海州露天矿土地复垦规划 | 第56-65页 |
5.1 排土场植被重建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 第56页 |
5.2 先锋植物、适宜树种的选择 | 第56-58页 |
5.2.1 选择先锋植物和适宜树种的主要依据 | 第56-57页 |
5.2.2 植物选择 | 第57-58页 |
5.3 植被配置模式 | 第58-61页 |
5.3.1 平台植被配置模式 | 第58-60页 |
5.3.2 排土场西北向防风林带配置模式 | 第60页 |
5.3.3 斜坡林木植被配置模式 | 第60-61页 |
5.4 种植技术与抚育管理 | 第61-64页 |
5.4.1 种植技术 | 第61-62页 |
5.4.2 抚育管理 | 第62-64页 |
5.5 复垦土地再利用规划 | 第64-65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65-67页 |
6.1 结论 | 第65-66页 |
6.2 建议 | 第66-67页 |
致 谢 | 第67-68页 |
参考资料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