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自然科学总论论文--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自然科学史论文

科学精英的多重角色:钱三强科技功业研究

摘要第4-8页
ABSTRACT第8-13页
绪论第18-25页
    一、 选题缘起第18-19页
    二、 研究现状第19-21页
    三、 研究任务与文献第21-22页
    四、 研究内容与结构第22-25页
第一章 新中国科学体制的“制礼作乐者”:钱三强与中国科学院的创建第25-47页
    第一节 中科院早期发展的核心骨干第25-34页
        一、 筹建中科院第25-29页
        二、 主持计划局第29-34页
    第二节 访苏及其深远影响第34-43页
        一、 访苏背景与任务第34-36页
        二、 钱三强在苏期间的活动第36-39页
        三、 访苏代表团总结报告及其影响第39-41页
        四、 基本科学制度的创建第41-43页
    第三节 小结第43-47页
第二章 大科学工程中的战略科学家:钱三强在中国核能事业中的角色担当第47-88页
    第一节 “中国原子弹之父”的学术史梳理第47-56页
        一、 20 世纪 60 年代―中国原子弹之父‖说的传入及影响第47-49页
        二、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有关―中国原子弹之父的几种观点第49-53页
        三、 关于―之父说的几个问题第53-55页
        四、 讨论“中国原子弹之父”的三条路径第55-56页
    第二节 旧中国核科学技术研究的积极推动者第56-63页
        一、 钱三强与 1940 年代末的原子能科普第56-57页
        二、 钱三强与国民政府的原子梦第57-58页
        三、 钱三强筹组原子能科学研究机构的努力第58-63页
    第三节 新中国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的创建者第63-73页
        一、 创建近代物理研究所第63-66页
        二、 谋划研究所初期发展方向第66-68页
        三、 主持对苏原子能合作第68-73页
    第四节 “两弹”大科学工程中的特殊角色第73-85页
        一、 特殊角色之一:决策系统里的战略科学家第73-75页
        二、 特殊角色之二:知人善任的组织科学家第75-78页
        三、 特殊角色之三:攻关科研难题的领军科学家第78-82页
        四、 从核心人物到“靠边站”:钱三强角色与地位的转变第82-85页
    第五节 小结第85-88页
第三章 新时期的科技领导人:钱三强与中国科技事业的改革发展第88-135页
    第一节 钱三强与“文革”后中国科学院的恢复和发展第88-105页
        一、 时代背景与“文革”后期的钱三强第89-91页
        二、 组织实施―文革后重大科学工程第91-95页
        三、 推动科学研究的对外交流第95-101页
        四、 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制度化建设第101-105页
    第二节 钱三强在“文革”后的政治参与第105-118页
        一、 与中国科学院院长人选的两次际遇第106-111页
        二、 建言中南海第111-118页
    第三节 钱三强与中国软科学事业第118-132页
        一、 创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118-119页
        二、 推动科学学事业的建制化发展第119-124页
        三、 促进科技情报事业的发展第124-129页
        四、 促进中国科技名词审定事业的发展第129-130页
        五、 主持召开“科学与文化论坛”第130-132页
    第四节 小结第132-135页
第四章 科学家的科技现代化思想:钱三强对中国科技现代化之路的思考第135-162页
    第一节 论什么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第135-139页
        一、 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意义第135-137页
        二、 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内涵第137-139页
    第二节 论“红专矢量论”与“知人善任”第139-144页
        一、 红专矢量论第140-141页
        二、 “知人善任”说第141-144页
    第三节 论基础科学研究与应用科学研究第144-149页
        一、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区别与联系第144-145页
        二、 基础科学研究的特殊重要性第145-148页
        三、 如何发展应用科学第148-149页
    第四节 论学习引进与自主创新第149-153页
        一、 向国外学什么、怎么学第149-151页
        二、 科技自主创新的内涵与路径第151-153页
    第五节 论经济与科技的“面向、依靠”方针第153-156页
        一、 科技现代化与“四个现代化”的关系第153-154页
        二、 诠释“面向、依靠”方针第154-156页
    第六节 论科学技术普及第156-160页
        一、 对科普的理论思考第156-158页
        二、 科普创作与科普实践活动第158-160页
    第七节 小结第160-162页
第五章 科学家的科学史情怀:钱三强与科学技术史第162-179页
    第一节 原子能科学技术史的开拓者与传播者第162-166页
        一、 1950 年代大力宣传原子能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发展史第162-163页
        二、 《原子能发现史话》和《重原子核三分裂与四分裂的发现》的学科史意义第163-166页
    第二节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的记录者与研究者第166-171页
        一、 对中国近代科学发展概况的回顾第166-167页
        二、 对中国原子能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的总结第167-168页
        三、 对中国科学院发展概况和主要成就的回顾第168-169页
        四、 对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重要人物的追忆与评价第169-171页
    第三节 中国科学技术史事业的组织者与推动者第171-175页
        一、 为国家领导人讲授科学技术史第171-172页
        二、 推进科学史研究的建制化第172-173页
        三、 多次向社会推荐优秀科学史著作第173-175页
    第四节 钱三强科学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第175-177页
        一、 重视科学史的学术价值第175页
        二、 重视科学史的科普功能第175页
        三、 重视科学史的教育功能第175-176页
        四、 重视科学史的资政功能第176-177页
    第五节 小结第177-179页
第六章 结语第179-184页
    一、 时代、角色与功业:对钱三强科技实践活动与思想的历史总结第179-181页
    二、 科学精英多重角色的价值与局限:从钱三强多重角色的历史合法性反思当代科学精英的角色滥用第181-182页
    三、 科学精英与当代中国科技体制的起源:研究以钱三强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个案的特殊意义第182-184页
参考文献第184-195页
致谢第195-19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96页

论文共1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异种金属爆炸焊接结合界面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PTP1B活性位点设计的新型2-取代乙烯磺酸酯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