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5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7-19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20-31页 |
1.3.1 大学职能转变研究 | 第20-21页 |
1.3.2 创新型大学研究 | 第21-23页 |
1.3.3 一流学科生成研究 | 第23-25页 |
1.3.4 知识网络研究 | 第25-29页 |
1.3.5 研究现状述评 | 第29-31页 |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31-3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1.4.2 论文结构 | 第32-33页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33-35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34-35页 |
第2章 理论迁移与理论架构 | 第35-59页 |
2.1 大学职能的演进 | 第35-42页 |
2.1.1 教学型大学的出现和主要特征 | 第35-36页 |
2.1.2 研究型大学的形成和主要特征 | 第36-37页 |
2.1.3 创新型大学的兴起和主要特征 | 第37-40页 |
2.1.4 创新型大学与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的关系 | 第40-42页 |
2.2 大学学科的内涵及演进 | 第42-45页 |
2.2.1 大学学科的内涵 | 第42-43页 |
2.2.2 大学学科的演进 | 第43-45页 |
2.3 理论迁移及其应用 | 第45-51页 |
2.3.1 社会网络理论 | 第45-48页 |
2.3.2 组织成长理论 | 第48-50页 |
2.3.3 知识管理理论 | 第50-51页 |
2.4 理论架构 | 第51-58页 |
2.4.1 核心概念内涵 | 第51-53页 |
2.4.2 创新型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的关系 | 第53页 |
2.4.3 创新型大学一流学科的生成本质 | 第53-54页 |
2.4.4 创新型大学一流学科知识网络的功能及连接 | 第54-57页 |
2.4.5 研究架构 | 第57-5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3章 基于内部知识网络的创新型大学一流学科生成机理 | 第59-79页 |
3.1 学科内部知识网络的内涵及成因 | 第59-60页 |
3.1.1 学科内部知识网络的内涵 | 第59页 |
3.1.2 学科内部知识网络的成因 | 第59-60页 |
3.2 创新型大学一流学科内部知识网络的知识活动 | 第60-65页 |
3.2.1 知识传播 | 第60-62页 |
3.2.2 知识生产 | 第62-64页 |
3.2.3 知识应用 | 第64-65页 |
3.3 创新型大学一流学科生成的案例分析 | 第65-78页 |
3.3.1 典型案例选择 | 第65-66页 |
3.3.2 时间维度构建 | 第66-67页 |
3.3.3 网络结构演化 | 第67-69页 |
3.3.4 网络特征测度 | 第69-75页 |
3.3.5 案例学科讨论 | 第75-7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4章 基于外部知识网络的创新型大学一流学科生成机理 | 第79-100页 |
4.1 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 第79-85页 |
4.1.1 概念模型构建 | 第79-80页 |
4.1.2 研究假设提出 | 第80-85页 |
4.2 变量测量与研究设计 | 第85-87页 |
4.2.1 变量测量 | 第85页 |
4.2.2 数据收集 | 第85-86页 |
4.2.3 研究方法 | 第86-87页 |
4.3 数据处理和初步分析 | 第87-92页 |
4.3.1 样本基本数据分析 | 第87-89页 |
4.3.2 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89-92页 |
4.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第92-99页 |
4.4.1 模型拟合 | 第92-94页 |
4.4.2 模型修正 | 第94-96页 |
4.4.3 假设检验 | 第96-97页 |
4.4.4 结果分析 | 第97-9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5章 基于内外部知识网络耦合的创新型大学一流学科生成机理 | 第100-116页 |
5.1 分析框架 | 第100-101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101-104页 |
5.2.1 案例选择 | 第101-102页 |
5.2.2 数据来源 | 第102页 |
5.2.3 数据分析 | 第102-104页 |
5.3 案例分析 | 第104-109页 |
5.3.1 初创期 | 第104页 |
5.3.2 恢复发展期 | 第104-105页 |
5.3.3 改革创新期 | 第105-106页 |
5.3.4 成熟期 | 第106-109页 |
5.4 案例讨论 | 第109-115页 |
5.4.1 学科发展阶段性特征 | 第109-110页 |
5.4.2 内外部知识网络协同 | 第110-113页 |
5.4.3 网络治理机制构建 | 第113-11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6章 创新型大学一流学科生成的治理策略 | 第116-124页 |
6.1 基于内部知识网络分析的治理策略 | 第116-118页 |
6.1.1 营造知识共享文化 | 第116-117页 |
6.1.2 坚持适度中心度 | 第117页 |
6.1.3 保持适中结构洞 | 第117-118页 |
6.2 基于外部知识网络分析的治理策略 | 第118-120页 |
6.2.1 占据中心位置 | 第118-119页 |
6.2.2 培育关系资本 | 第119-120页 |
6.2.3 打造共同愿景 | 第120页 |
6.3 基于内外部知识网络耦合分析的治理策略 | 第120-123页 |
6.3.1 制定网络战略 | 第120-121页 |
6.3.2 变革组织结构 | 第121-122页 |
6.3.3 加强网络管理 | 第122-12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结论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42页 |
附录 | 第142-14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7-149页 |
致谢 | 第149-150页 |
个人简历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