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评阅表 | 第3-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1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17页 |
1 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1 非叶绿色器官的光合特性及对产量形成的影响 | 第12-13页 |
1.2 植物的光破坏防御机制 | 第13-15页 |
1.3 非叶绿色器官的光合抗逆性 | 第15-16页 |
2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棉花苞叶光抑制和 PSII 热耗散对土壤水分的响应 | 第17-2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7-19页 |
1.1 试验概况 | 第17-18页 |
1.2 器官含水量的测定 | 第18页 |
1.3 气体交换参数的测定 | 第18-19页 |
1.4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第19页 |
1.5 数据分析 | 第1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9-24页 |
2.1 器官含水量的变化 | 第19-20页 |
2.2 气体交换参数的变化 | 第20-21页 |
2.3 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的变化 | 第21-22页 |
2.4 PSII 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分配的变化 | 第22-24页 |
3 讨论 | 第24-25页 |
4 结论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棉花苞叶光合电子分配及光呼吸与抗旱性关系的研究 | 第26-3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9页 |
1.1 试验概况 | 第26-28页 |
1.2 气体交换参数的测定 | 第28页 |
1.3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第28页 |
1.4 乙醛酸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第28-29页 |
1.5 光合电子分配的计算 | 第29页 |
1.6 数据分析 | 第2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4页 |
2.1 器官含水量的变化 | 第29-30页 |
2.2 光合作用总电子传递速率的动态变化 | 第30-31页 |
2.3 光合电子分配的动态变化 | 第31-32页 |
2.4 光呼吸(Pr)及其关键酶的动态变化 | 第32-33页 |
2.5 叶片和苞叶 Pr/Pn与 Jc/Jo的动态变化 | 第33-34页 |
3 讨论 | 第34-35页 |
3.1 棉花叶片与苞叶电子分配的差异 | 第34页 |
3.2 水分胁迫下苞叶光呼吸和其抗旱性之间的关系 | 第34-35页 |
4 结论 | 第35-36页 |
第四章 棉花生育后期叶片与苞叶光合能力的差异及对土壤水分的响应 | 第36-4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8页 |
1.1 材料和方法 | 第36-37页 |
1.2 叶片和苞叶面积、光合色素及叶片含水量的测定 | 第37页 |
1.3 气体交换参数的测定 | 第37-38页 |
1.4 Jmax/Vcmax及 Rubisco 含量的计算 | 第38页 |
1.5 数据分析 | 第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4页 |
2.1 光合面积的变化 | 第38-39页 |
2.2 叶绿素的动态变化 | 第39-40页 |
2.3 器官含水量的动态变化 | 第40-41页 |
2.4 气孔导度的动态变化 | 第41页 |
2.5 叶片与苞叶光合速率的变化 | 第41-42页 |
2.6 最大羧化速率与最大电子传递速率的动态变化 | 第42-44页 |
2.7 Rubisco 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44页 |
3 讨论 | 第44-45页 |
3.1 叶片和苞叶光合能力的变化及对土壤水分响应的分析 | 第44-45页 |
3.2 生育后期苞叶光合作用对产量形成的贡献 | 第45页 |
4 结论 | 第45-4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6-47页 |
1 研究结论 | 第46页 |
1.1 棉花苞叶光合能力对其产量形成的重要作用 | 第46页 |
1.2 棉花苞叶光抑制和 PSII 热耗散对土壤水分的响应 | 第46页 |
1.3 大田节水滴灌下棉花苞叶光合电子分配及光呼吸与抗旱性关系的研究 | 第46页 |
2 研究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作者简介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