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2.3 小结 | 第16-17页 |
1.3 研究理论和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理论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研究思路、内容、框架和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4.1 研究思路、内容、框架 | 第18-19页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19页 |
1.5 论文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1.5.1 论文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9-20页 |
1.5.2 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第2章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政府行为概述 | 第21-25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1-22页 |
2.1.1 流动人口 | 第21页 |
2.1.2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 | 第21页 |
2.1.3 政府行为 | 第21-22页 |
2.2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社会影响评价 | 第22-23页 |
2.2.1 积极影响 | 第22页 |
2.2.2 消极影响 | 第22-23页 |
2.3 优化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政府行为的重要性 | 第23-25页 |
2.3.1 宏观层面 | 第23-24页 |
2.3.2 微观层面 | 第24-25页 |
第3章 晋江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政府行为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5-43页 |
3.1 晋江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基本情况 | 第25-28页 |
3.1.1 晋江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基本情况 | 第25-26页 |
3.1.2 晋江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特点 | 第26-28页 |
3.2 晋江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政府行为的现状 | 第28-31页 |
3.2.1 扩充优质教育资源 | 第28页 |
3.2.2 加大资金投入 | 第28-29页 |
3.2.3 强化入学政策扶持 | 第29-30页 |
3.2.4 优化师资配置 | 第30页 |
3.2.5 大力扶持公办学校发展 | 第30-31页 |
3.2.6 强化流动人口子女监管教育 | 第31页 |
3.3 晋江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 | 第31-36页 |
3.3.1 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教育资源拥挤 | 第32页 |
3.3.2 教育资源扩容财政负担日趋加重 | 第32-33页 |
3.3.3 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政策执行困难 | 第33页 |
3.3.4 乡村教师配置与合同教师管理问题棘手 | 第33-34页 |
3.3.5 政府对民办学校管理疏忽 | 第34-35页 |
3.3.6 政府监管教育收效甚微 | 第35-36页 |
3.4 晋江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政府行为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第36-43页 |
3.4.1 城镇化总体规划与教育布局的统筹衔接不足 | 第36-37页 |
3.4.2 财政投入机制不健全 | 第37-39页 |
3.4.3 政策误读和外来干扰,加剧入学政策的执行难度 | 第39-40页 |
3.4.4 产业结构和体制问题,制约合同教师管理的提升 | 第40页 |
3.4.5 政府对民办与公办校办学投入差距悬殊 | 第40页 |
3.4.6 政府行为难以弥补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缺失 | 第40-43页 |
第4章 国内部分地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政府行为的经验借鉴 | 第43-51页 |
4.1 国内部分地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政府行为的经验 | 第43-47页 |
4.1.1 中山市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政府行为 | 第43-45页 |
4.1.2 镇江市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政府行为 | 第45-46页 |
4.1.3 厦门市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政府行为 | 第46-47页 |
4.2 国内部分地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政府行为的借鉴 | 第47-51页 |
4.2.1 建立系统扶困助学机制 | 第47-48页 |
4.2.2 实行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积分管理制度 | 第48页 |
4.2.3 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 | 第48-49页 |
4.2.4 建立“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 | 第49页 |
4.2.5 扶持民办教育发展 | 第49-50页 |
4.2.6 凭社保证件入学 | 第50-51页 |
第5章 优化晋江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政府行为的建议 | 第51-63页 |
5.1 强化整体布局规划 | 第51-53页 |
5.1.1 强化教育发展规划,解决教育容量不足 | 第51-52页 |
5.1.2 加快教育重点项目的推进力度 | 第52-53页 |
5.1.3 确保教育规划落到实处 | 第53页 |
5.2 优化财政投入机制 | 第53-56页 |
5.2.1 适当提高小学、幼儿园项目建设市级财政投入封顶限额 | 第53页 |
5.2.2 适当扩大上级财政按比例投入项目的覆盖范围 | 第53-54页 |
5.2.3 适当提高上级财政的倾斜比例 | 第54页 |
5.2.4 适当向来晋务工人员子女密集的区域进行财政倾斜 | 第54-55页 |
5.2.5 适当加大职业教育扶持力度 | 第55页 |
5.2.6 完善社会捐资管理 | 第55-56页 |
5.3 推进入学政策调整 | 第56-58页 |
5.3.1 推进招生政策改革 | 第56-58页 |
5.3.2 推进区域入学调剂 | 第58页 |
5.3.3 加强招生工作的审核监督 | 第58页 |
5.4 优化师资配置 | 第58-60页 |
5.4.1 加强生源预测,合理补充师资 | 第58-59页 |
5.4.2 强化政策推动,引导教师城乡间合理流动 | 第59页 |
5.4.3 立足规范管理,不断优化合同教师管理 | 第59-60页 |
5.5 扶持与发展民办教育 | 第60-61页 |
5.5.1 探索政府向外来工子弟学校购买服务 | 第60页 |
5.5.2 加大民办教育扶持力度 | 第60页 |
5.5.3 规范民办学校管理 | 第60-61页 |
5.6 建立“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 | 第61-63页 |
5.6.1 开展融入教育 | 第61页 |
5.6.2 提升家长育人水平 | 第61页 |
5.6.3 营造良好氛围 | 第61-6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6.1 结论 | 第63-64页 |
6.2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