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12-17页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46页 |
2.1 树木水分关系研究概述 | 第17-22页 |
2.1.1 树木含水量 | 第17-19页 |
2.1.2 水势(Water Potential) | 第19-22页 |
2.2 光合作用研究概述 | 第22-30页 |
2.2.1 光合作用的概念 | 第22-23页 |
2.2.2 光合作用的过程 | 第23页 |
2.2.3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 第23-29页 |
2.2.4 光合速率日进程 | 第29-30页 |
2.3 蒸腾作用研究概述 | 第30-36页 |
2.3.1 蒸腾作用的概念 | 第30页 |
2.3.2 蒸腾作用的指标 | 第30-31页 |
2.3.3 蒸腾速率的影响因素 | 第31-36页 |
2.4 水分利用效率研究概述 | 第36-39页 |
2.4.1 水分利用效率的概念 | 第36-37页 |
2.4.2 影响水分利用效率的环境因素 | 第37-39页 |
2.5 树木耐旱性研究概述 | 第39-42页 |
2.5.1 树木的耐旱机理 | 第40-41页 |
2.5.2 研究方法 | 第41-42页 |
2.6 树木耐旱性评价研究概述 | 第42-46页 |
2.6.1 隶属函数法 | 第43页 |
2.6.2 多维空间坐标综合评定值累加法 | 第43-44页 |
2.6.3 聚类分析法 | 第44-45页 |
2.6.4 主成分分析法 | 第45-46页 |
3 几种园林树木的PV曲线及其水分参数 | 第46-61页 |
3.1 研究材料及方法 | 第46-50页 |
3.1.1 试验地概况 | 第46页 |
3.1.2 研究材料 | 第46-49页 |
3.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49-50页 |
3.1.4 数据处理方法 | 第50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8页 |
3.2.1 饱和含水时的渗透势Ψ_s~(sat) | 第50-51页 |
3.2.2 初始质壁分离(膨压为 0)时的渗透势Ψ_s~(tlp) | 第51-52页 |
3.2.3 初始质壁分离时的相对含水量RWC~(tlp)和相对渗透水含量ROWC~(tlp) | 第52-54页 |
3.2.4 组织细胞弹性模量(ε) | 第54-55页 |
3.2.5 保持膨压能力 | 第55-56页 |
3.2.6 几种园林树木耐旱性综合评价 | 第56-57页 |
3.2.7 植物清晨水势 | 第57-58页 |
3.3 小结 | 第58-61页 |
3.3.1 讨论 | 第58-60页 |
3.3.2 结论 | 第60-61页 |
4 几种园林树木光合、蒸腾特性研究 | 第61-81页 |
4.1 研究材料及方法 | 第61-62页 |
4.1.1 研究材料 | 第61页 |
4.1.2 测定方法 | 第61-62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2-79页 |
4.2.1 试验期间气象因子分析 | 第62-64页 |
4.2.2 环境因子日变化 | 第64-69页 |
4.2.3 几种园林树木净光合速率(P_n)日变化 | 第69-72页 |
4.2.4 几种园林树木蒸腾速率(T_r)日变化 | 第72-75页 |
4.2.5 几种园林树木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 | 第75-77页 |
4.2.6 几种园林树木叶水势(Mpa) | 第77-79页 |
4.3 小结 | 第79-81页 |
5 几种园林树木耐旱性综合评价 | 第81-100页 |
5.1 研究材料及方法 | 第81-83页 |
5.1.1 研究材料 | 第81页 |
5.1.2 评价指标 | 第81-82页 |
5.1.3 树木耐旱性评价方法 | 第82页 |
5.1.4 处理方法 | 第82-83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83-97页 |
5.2.1 组1树木耐旱性综合评价 | 第83-87页 |
5.2.2 组2树木耐旱性综合评价 | 第87-91页 |
5.2.3 几种园林树木耐旱性评价方法综合评价 | 第91-97页 |
5.3 小结 | 第97-100页 |
5.3.2 结论 | 第98-100页 |
6 讨论与结论 | 第100-105页 |
6.1 讨论 | 第100-103页 |
6.2 结论 | 第103-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9页 |
作者介绍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