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导论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时代课题 | 第15-35页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5-18页 |
(一) 选题的缘起 | 第15-17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8-31页 |
(一) 关于意识形态的研究述评 | 第18-30页 |
(二) 关于社会治理的研究述评 | 第30-31页 |
三、内容安排与逻辑展开 | 第31-32页 |
四、本文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第32-33页 |
(一) 本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第32-33页 |
(二) 本文的创新点 | 第33页 |
五、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33-35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33页 |
(二) 系统研究法 | 第33页 |
(三) 阶级研究法 | 第33-34页 |
(四) 历史与逻辑统一的研究法 | 第34页 |
(五) 理论与实践统一的研究法 | 第34-35页 |
第一章 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时代境遇、现实挑战和发展困境 | 第35-47页 |
一、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时代境遇 | 第35-40页 |
(一) 全球化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第35-37页 |
(二) 信息化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第37-40页 |
二、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挑战 | 第40-42页 |
(一)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出的挑战 | 第40页 |
(二)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向低潮带来的负面影响 | 第40-41页 |
(三)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带来的现实矛盾 | 第41-42页 |
三、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困境 | 第42-47页 |
(一) 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有待加强 | 第42-43页 |
(二) 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策略急需变革 | 第43-44页 |
(三) 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体系尚未成熟 | 第44-45页 |
(四) 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管理方式亟待调整 | 第45-47页 |
第二章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选择 | 第47-59页 |
一、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历史变迁 | 第47-50页 |
(一) 改革开放前:管控式社会管理模式回顾 | 第47-48页 |
(二) 改革开放以来:党政主导式社会管理模式回顾 | 第48-49页 |
(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历史性突破 | 第49-50页 |
二、社会治理对社会管理的多维超越 | 第50-54页 |
(一) 社会治理理论的提出及引入 | 第50-51页 |
(二) 社会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与内在逻辑 | 第51-52页 |
(三) 社会治理对社会管理的多维超越 | 第52-54页 |
三、社会治理融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探析 | 第54-59页 |
(一) 社会治理融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可能性分析 | 第54-56页 |
(二) 社会治理融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性分析 | 第56-59页 |
第三章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治理理论概述 | 第59-69页 |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治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 第59-63页 |
(一)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概述 | 第59-62页 |
(二) 社会治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概述 | 第62-63页 |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治理的概念及其内涵 | 第63-67页 |
(一)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治理的概念 | 第63-64页 |
(二)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治理的科学内涵 | 第64-67页 |
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治理的主要理论特征 | 第67-69页 |
(一) 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 第67页 |
(二) 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 第67-68页 |
(三) 主导性与多元性的统一 | 第68-69页 |
第四章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治理的战略价值 | 第69-78页 |
一、切实维护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 | 第69-71页 |
(一) 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 | 第69-70页 |
(二) 意识形态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 第70页 |
(三)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治理有助于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 第70-71页 |
二、主动应对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 | 第71-73页 |
(一) 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蚀 | 第71-72页 |
(二)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遭遇的冲击 | 第72页 |
(三)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治理能够主动应对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 | 第72-73页 |
三、有效满足社会转型期利益诉求多元化的要求 | 第73-75页 |
(一) 社会转型期利益诉求多元化趋势分析 | 第73-74页 |
(二) 利益诉求多元化对意识形态带来的冲突 | 第74-75页 |
(三)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治理有效满足利益诉求的多元化 | 第75页 |
四、积极整合因信仰缺失、道德失范和心理失衡导致的社会精神碎片 | 第75-78页 |
(一) 信仰缺失、道德失范和心理失衡概述 | 第75-76页 |
(二) 社会精神碎片对意识形态的消极影响 | 第76-77页 |
(三)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治理能够高效整合社会精神碎片 | 第77-78页 |
第五章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治理的基本原则 | 第78-88页 |
一、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与社会思想文化的多样性相统一 | 第78-80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地位 | 第78-79页 |
(二) 社会思想文化的"多样化"发展 | 第79-80页 |
(三) 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想文化"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 第80页 |
二、共同理想的整合性与现实需求的层次性相衔接 | 第80-82页 |
(一) 共同理想的整合性 | 第81页 |
(二) 现实需求的层次性 | 第81页 |
(三) 共同理想的整合性与现实需求的层次性的有效衔接 | 第81-82页 |
三、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和外来文化的批判借鉴相结合 | 第82-85页 |
(一)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 第82-83页 |
(二) 对外来文化的批判借鉴 | 第83-84页 |
(三)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和外来文化的批判借鉴的合理结合 | 第84-85页 |
四、坚持党的领导和重视多元主体的参与相配合 | 第85-88页 |
(一) 坚持党的领导 | 第85-86页 |
(二) 重视多元主体的参与 | 第86-87页 |
(三) 坚持党的领导和重视多元主体的参与的默契配合 | 第87-88页 |
第六章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 | 第88-100页 |
一、加强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治理的领导能力建设 | 第88-91页 |
(一) 简述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 第88-89页 |
(二) 加强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治理的领导能力建设的重大意义 | 第89-90页 |
(三) 增强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治理领导能力的现实途径 | 第90-91页 |
二、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 第91-94页 |
(一) 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 第91-93页 |
(二) 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治理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 第93-94页 |
三、协调意识形态监管与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关系 | 第94-96页 |
(一) 意识形态监管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治理的必要内容 | 第94-95页 |
(二) 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 | 第95-96页 |
(三) 意识形态监管与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协调方式 | 第96页 |
四、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与教育的现代化 | 第96-100页 |
(一) 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现代化 | 第97-98页 |
(二) 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现代化 | 第98-99页 |
(三) 围绕"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与教育创新 | 第99-100页 |
第七章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治理的路径设计 | 第100-112页 |
一、启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治理整体建设战略 | 第100-101页 |
(一)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治理的战略定位 | 第100页 |
(二)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治理的战略目标 | 第100-101页 |
二、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建设与创新 | 第101-103页 |
(一)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语境创新 | 第101-102页 |
(二) 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 | 第102页 |
(三) 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队伍建设 | 第102-103页 |
三、增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与凝聚力 | 第103-104页 |
(一) 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与失误 | 第103页 |
(二) 拓展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社会功能 | 第103-104页 |
(三) 契合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心理认同机理 | 第104页 |
四、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体系的现代化 | 第104-106页 |
(一) 契合时代特征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内容 | 第105页 |
(二) 借助网络新媒体拓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阵地 | 第105-106页 |
(三) 整合社会力量共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体系 | 第106页 |
五、提升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舆情管理的监测能力 | 第106-108页 |
(一) 努力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舆情监测的效度、信度和精确度 | 第106-107页 |
(二) 最大限度减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舆情监测的覆盖盲区 | 第107页 |
(三) 引导和鼓励社会民众自愿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舆情表达 | 第107-108页 |
六、培育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治理的舆论场 | 第108-109页 |
(一) 社会媒体共同营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治理的舆论氛围 | 第108页 |
(二) 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治理理念融入精神文化产品的开发 | 第108页 |
(三) 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要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治理的要求 | 第108-109页 |
七、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并加快文化立法体系的建设 | 第109-110页 |
(一) 调整文化产业结构 | 第109页 |
(二) 积极引导精神文化消费 | 第109-110页 |
(三) 加快文化产业立法体系建设 | 第110页 |
八、改进对外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传播体系的建设 | 第110-112页 |
(一) 加强对外物质文化传播以树立中国形象 | 第110-111页 |
(二) 加强对外精神文化传播以树立中国形象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