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农村女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研究--以武汉高校为例

中文摘要第4-6页
英文摘要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2页
    1.1 问题提出第12页
    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1 理论意义第12-13页
        1.2.2 实践意义第13页
    1.3 职业适应性研究综述第13-20页
        1.3.1 国外职业适应性研究综述第13-17页
        1.3.2 国内对职业适应性的研究综述第17-20页
        1.3.3 文献综述评述第20页
    1.4 研究方法第20-21页
    1.5 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第21页
        1.5.1 研究内容第21页
        1.5.2 创新之处第21页
    1.6 研究变量定义及研究对象界定第21-22页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第22-26页
    2.1 有关职业适应性相关概念的界定第22-24页
        2.1.1 适应第22-23页
        2.1.2 适应性第23-24页
        2.1.3 职业适应性第24页
    2.2 理论基础第24-26页
        2.2.1 人职匹配理论第24-25页
        2.2.2. 职业成熟度理论第25-26页
第三章 研究的总体设计与问卷编制第26-29页
    3.1 研究设计第26页
        3.1.1 研究的对象与取样第26页
    3.2 研究步骤第26页
    3.3 问卷说明第26-28页
        3.3.1 问卷的维度第26-27页
        3.3.2 问卷的结构内容第27页
        3.3.3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第27-28页
    3.4 问卷的发放第28页
    3.5 数据处理方法第28-29页
第四章 我国农村女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现状调查第29-43页
    4.1 我国农村女大学生职业适应性基本情况第29-34页
        4.1.1 我国农村女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的综合情况第29页
        4.1.2 我国农村女大学生职业技能适应水平第29-31页
        4.1.3 我国农村女大学生人际关系适应能力第31-32页
        4.1.4 职业认知适应能力第32-33页
        4.1.5 职业客观环境适应能力第33-34页
    4.2 我国农村女大学生职业适应性比较分析第34-39页
        4.2.1 我国农村女大学生与城镇女大学生职业适应性比较分析第34-35页
        4.2.2 我国农村女大学生与农村男大学生职业适应性比较分析第35-36页
        4.2.3 我国农村女大学生职业适应性专业差异第36页
        4.2.4 我国农村女大学生职业适应性工作经历上的差异第36-37页
        4.2.5 我国农村女大学生职业适应性学历上的差异第37-38页
        4.2.6 我国农村女大学生职业适应性工作年限的差异第38-39页
    4.3 我国农村女大学生对职业适应性教育及了解程度的状况调查第39-43页
        4.3.1 我国农村女大学生接受职业适应性教育的状况分析第39-41页
        4.3.2 我国农村女大学生对职业适应性了解程度分析第41-43页
第五章 我国农村女大学生职业适应性水平的影响因素第43-46页
    5.1 外部因素第43-44页
        5.1.1 公司环境影响第43页
        5.1.2 工作本身影响第43页
        5.1.3 高校影响第43-44页
        5.1.4 家庭影响第44页
    5.2 内部因素第44-46页
        5.2.1 生理特征第44-45页
        5.2.2 心理特征第45页
        5.2.3 个人能力第45-46页
第六章 加强我国农村女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的对策第46-49页
    6.1 我国农村女大学生职业适应性自我培养对策第46-47页
        6.1.1 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第46页
        6.1.2 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第46页
        6.1.3 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第46-47页
    6.2 高校对于我国农村女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的培养对策第47-48页
    6.3 企业对于我国农村女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的培养对策第48-49页
结语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5页
附录第55-56页
致谢第56-5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教师自主支持和研究生实现幸福感的关系:学习投入的中介作用
下一篇:综合物流平台下仓储物流业务交易逻辑研究与交易系统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