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3页 |
1.3 职业适应性研究综述 | 第13-20页 |
1.3.1 国外职业适应性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3.2 国内对职业适应性的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1.3.3 文献综述评述 | 第20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5 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 第21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5.2 创新之处 | 第21页 |
1.6 研究变量定义及研究对象界定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2.1 有关职业适应性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2-24页 |
2.1.1 适应 | 第22-23页 |
2.1.2 适应性 | 第23-24页 |
2.1.3 职业适应性 | 第24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2.2.1 人职匹配理论 | 第24-25页 |
2.2.2. 职业成熟度理论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研究的总体设计与问卷编制 | 第26-29页 |
3.1 研究设计 | 第26页 |
3.1.1 研究的对象与取样 | 第26页 |
3.2 研究步骤 | 第26页 |
3.3 问卷说明 | 第26-28页 |
3.3.1 问卷的维度 | 第26-27页 |
3.3.2 问卷的结构内容 | 第27页 |
3.3.3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 第27-28页 |
3.4 问卷的发放 | 第28页 |
3.5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8-29页 |
第四章 我国农村女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现状调查 | 第29-43页 |
4.1 我国农村女大学生职业适应性基本情况 | 第29-34页 |
4.1.1 我国农村女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的综合情况 | 第29页 |
4.1.2 我国农村女大学生职业技能适应水平 | 第29-31页 |
4.1.3 我国农村女大学生人际关系适应能力 | 第31-32页 |
4.1.4 职业认知适应能力 | 第32-33页 |
4.1.5 职业客观环境适应能力 | 第33-34页 |
4.2 我国农村女大学生职业适应性比较分析 | 第34-39页 |
4.2.1 我国农村女大学生与城镇女大学生职业适应性比较分析 | 第34-35页 |
4.2.2 我国农村女大学生与农村男大学生职业适应性比较分析 | 第35-36页 |
4.2.3 我国农村女大学生职业适应性专业差异 | 第36页 |
4.2.4 我国农村女大学生职业适应性工作经历上的差异 | 第36-37页 |
4.2.5 我国农村女大学生职业适应性学历上的差异 | 第37-38页 |
4.2.6 我国农村女大学生职业适应性工作年限的差异 | 第38-39页 |
4.3 我国农村女大学生对职业适应性教育及了解程度的状况调查 | 第39-43页 |
4.3.1 我国农村女大学生接受职业适应性教育的状况分析 | 第39-41页 |
4.3.2 我国农村女大学生对职业适应性了解程度分析 | 第41-43页 |
第五章 我国农村女大学生职业适应性水平的影响因素 | 第43-46页 |
5.1 外部因素 | 第43-44页 |
5.1.1 公司环境影响 | 第43页 |
5.1.2 工作本身影响 | 第43页 |
5.1.3 高校影响 | 第43-44页 |
5.1.4 家庭影响 | 第44页 |
5.2 内部因素 | 第44-46页 |
5.2.1 生理特征 | 第44-45页 |
5.2.2 心理特征 | 第45页 |
5.2.3 个人能力 | 第45-46页 |
第六章 加强我国农村女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的对策 | 第46-49页 |
6.1 我国农村女大学生职业适应性自我培养对策 | 第46-47页 |
6.1.1 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 | 第46页 |
6.1.2 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 | 第46页 |
6.1.3 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 第46-47页 |
6.2 高校对于我国农村女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的培养对策 | 第47-48页 |
6.3 企业对于我国农村女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的培养对策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附录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