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试剂与纯化学品的生产论文--光化学物质论文

稀土Eu3+、Tb3+掺杂的以BaSO4-SiO2为基质发光材料的结构与性质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8页
    1.1 稀土发光材料概述第10-11页
        1.1.1 稀土发光材料的研究背景第10页
        1.1.2 稀土发光材料研究的重要意义第10-11页
    1.2 稀土发光材料研究现状及进展第11-15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3 本课题组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 稀土元素Eu~(3+)﹑Tb~(3+)的性质及相关概念第15-16页
        1.3.1 Eu~(3+)性质第15-16页
        1.3.2 Tb~(3+)性质第16页
        1.3.3 相关概念第16页
            1.3.3.1 光致发光第16页
            1.3.3.2 发光和猝灭第16页
            1.3.3.3 斯托克斯定律第16页
            1.3.3.4 能量传输第16页
    1.4 稀土发光材料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的第16-18页
        1.4.1 基质的选择第16-17页
        1.4.2 研究的内容第17页
        1.4.3 研究的目的第17-18页
2 稀土发光材料的制备及测试第18-22页
    2.1 实验试剂第18页
    2.2 实验仪器第18页
    2.3 稀土发光材料的制备第18-22页
        2.3.1 溶液的配制第18-19页
        2.3.2 材料的制备第19页
        2.3.3 实验数据第19-22页
3 稀土发光材料的结构及其发光性质第22-53页
    3.1 BaSO_4-2SiO_2:Eu~(3+)发光材料的结构与发光性质第22-35页
        3.1.1 DTA-TG分析第22页
        3.1.2 IR分析第22-23页
        3.1.3 XRD分析第23-24页
        3.1.4 激发与发射光谱分析第24-25页
        3.1.5 稀土离子掺杂量对发光性质的影响第25-26页
        3.1.6 基质中BaSO_4与SiO_2的摩尔比对发光性能的影响第26-27页
        3.1.7 不同退火温度对样品发光性质的影响第27-28页
        3.1.8 基质中SO_4~(2-)的量对发光性能的影响第28-33页
            3.1.8.1 材料的结构第28-29页
            3.1.8.2 材料的发光性质第29-31页
            3.1.8.3 材料发光性质变化的解释第31-33页
        3.1.9 色品坐标图第33-34页
        3.1.10 能量传递第34页
        3.1.11 小结第34-35页
    3.2 BaSO_4-2SiO_2:Tb~(3+)发光材料的结构与发光性质第35-46页
        3.2.1 DTA-TG分析第35页
        3.2.2 IR分析第35-36页
        3.2.3 XRD分析第36-37页
        3.2.4 TEM与EDS分析第37-38页
        3.2.5 激发与发射光谱分析第38-39页
        3.2.6 稀土离子掺杂量对发光性质的影响第39-40页
        3.2.7 基质中BaSO_4与SiO_2的摩尔比对发光性能的影响第40-41页
        3.2.8 不同退火温度对激发与发射光谱的影响第41-43页
        3.2.9 色品坐标图第43页
        3.2.10 基质中SO_4~(2-)的量对发光性能的影响第43-46页
            3.2.10.1 材料的结构第43-44页
            3.2.10.2 材料的发光性质及其解释第44-46页
    3.3 BaSO_4-2SiO_2:(Eu~(3+)/Tb~(3+))发光材料的结构与发光性质第46-53页
        3.3.1 IR分析第46-47页
        3.3.2 XRD分析第47页
        3.3.3 激发和发射光谱分析第47-49页
        3.3.4 退火温度对发射光谱的影响第49-50页
        3.3.5 色品坐标图分析第50页
        3.3.6 Tb~(3+)→Eu~(3+)能量的传递第50-52页
        3.3.7 小结第52-53页
4 结论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6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4-65页
致谢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密度泛函理论研究后过渡金属催化剂的活性和反应机理
下一篇:吖啶衍生物的镍(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乙烯催化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