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弱围岩浅埋偏压隧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浅埋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2 岩土工程反分析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二章 软弱围岩浅埋偏压隧道围岩物理参数的确定 | 第16-21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位移反演 | 第16-20页 |
2.2.1 反演原理 | 第16-18页 |
2.2.2 BMP位移反演 | 第18-19页 |
2.2.3 反分析结果 | 第19-20页 |
2.3 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软弱围岩浅埋偏压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 | 第21-42页 |
3.1 隧道稳定性 | 第21页 |
3.2 强度折减法 | 第21-22页 |
3.3 突变理论 | 第22-23页 |
3.4 软弱围岩浅埋偏压隧道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23-26页 |
3.5 有限元模型 | 第26-28页 |
3.6 计算结果及数据分析 | 第28-38页 |
3.6.1 拱顶沉降 | 第28-30页 |
3.6.2 边墙水平收敛 | 第30-32页 |
3.6.3 左侧边墙水平位移 | 第32-34页 |
3.6.4 右侧边墙水平位移 | 第34-36页 |
3.6.5 围岩塑性区 | 第36-38页 |
3.7 稳定性分析 | 第38-40页 |
3.8 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软弱围岩浅埋偏压隧道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42-75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不同的横坡坡度对浅埋偏压隧道的影响分析 | 第42-60页 |
4.2.1 计算模型 | 第42-44页 |
4.2.2 计算结果及数据处理 | 第44-56页 |
4.2.2.1 坡度为 1:2.5 时的数据处理 | 第44页 |
4.2.2.2 坡度为 1:2 时的数据处理 | 第44-49页 |
4.2.2.3 坡度为 1:1.5 时的数据处理 | 第49-53页 |
4.2.2.4 坡度为 1:1 时的数据处理 | 第53-56页 |
4.2.3 数据分析 | 第56-58页 |
4.2.4 塑性区分析 | 第58-60页 |
4.3 不同岩体性质对浅埋偏压隧道的影响分析 | 第60-73页 |
4.3.1 计算模型 | 第60-61页 |
4.3.2 计算结果及数据处理 | 第61-70页 |
4.3.2.1 Ⅴ级围岩的数据处理 | 第61页 |
4.3.2.2 Ⅳ围岩的数据处理 | 第61-65页 |
4.3.2.3 Ⅲ围岩的数据处理 | 第65-70页 |
4.3.3 数据分析 | 第70-72页 |
4.3.4 塑性区分析 | 第72-73页 |
4.4 小结 | 第73-75页 |
第五章 软弱围岩浅埋隧道工法参数优化 | 第75-85页 |
5.1 引言 | 第75页 |
5.2 台阶高度对围岩力学行为的影响 | 第75-79页 |
5.2.1 台阶高度对拱顶沉降的影响 | 第75-77页 |
5.2.2 台阶高度对边墙收敛的影响 | 第77-78页 |
5.2.3 台阶高度对塑性区的影响 | 第78-79页 |
5.3 台阶长度对围岩力学行为的影响 | 第79-84页 |
5.3.1 计算模型 | 第79-80页 |
5.3.2 台阶长度对拱顶沉降的影响 | 第80-81页 |
5.3.3 台阶长度对边墙收敛的影响 | 第81-82页 |
5.3.4 台阶长度对支护结构的影响 | 第82-8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六章 软弱围岩浅埋偏压隧道施工控制措施 | 第85-94页 |
6.1 掌子面先行位移控制技术 | 第85-89页 |
6.1.1 超前小导管技术 | 第85-87页 |
6.1.2 管棚技术 | 第87-89页 |
6.2 地表沉降控制技术 | 第89-93页 |
6.2.1 长锚杆支护 | 第90-91页 |
6.2.2 临时仰拱支护 | 第91-92页 |
6.2.3 地表旋喷桩加固技术 | 第92页 |
6.2.4 地表垂直锚杆补强 | 第92-93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96页 |
7.1 结论 | 第94页 |
7.2 展望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