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岩石学论文--岩石分类论文--岩浆岩(火成岩)论文--侵入岩、深成岩论文

辽西新太古代钓鱼台花岗岩成因及演化过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前言第11-16页
    1.1 选题依据第11-12页
    1.2 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意义第13-14页
        1.3.1 研究思路第13页
        1.3.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4 本文依托项目与工作量第14-16页
        1.4.1 依托科研项目第14-15页
        1.4.2 完成工作量第15-16页
第2章 研究背景第16-19页
    2.1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第16-17页
    2.2 辽西地区沉积地层、构造作用、岩浆活动第17-18页
    2.3 太古宙花岗岩(分布、主要特征)第18-19页
第3章 辽西新太古代钓鱼台花岗岩组合及岩石学特征第19-23页
第4章 辽西新太古代钓鱼台花岗岩年代学第23-28页
    4.1 测试方法第23-24页
    4.2 测试结果第24-28页
        4.2.1 片麻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B01-2)第24-25页
        4.2.2 细粒角闪黑云闪长岩(B01-4)第25页
        4.2.3 块状中粒二长花岗岩(B05-5)第25-28页
第5章 辽西新太古代钓鱼台花岗岩显微特征第28-36页
    5.1 花岗质系列的显微组构第29-33页
        5.1.1 似斑状花岗闪长岩(D1)第29-30页
        5.1.2 片麻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S1)第30-31页
        5.1.3 块状中粒二长花岗岩(T1)第31-32页
        5.1.4 脉状花岗岩(D2)第32-33页
    5.2 闪长岩系列第33-36页
        5.2.1 细粒黑云闪长岩(包体、D3)第33-34页
        5.2.2 细粒角闪黑云闪长岩(包体、S2)第34页
        5.2.3 闪斜煌斑岩(T2)第34页
        5.2.4 石英闪长岩(D4)第34-36页
第6章 辽西新太古代钓鱼台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第36-44页
    6.1 测试方法第36页
    6.2 花岗岩系列第36-41页
        6.2.1 主量元素特征第36-38页
        6.2.2 微量元素特征第38-41页
    6.3 闪长质系列第41-44页
        6.3.1 主量元素特征第41页
        6.3.2 微量元素特征第41-44页
第7章 辽西新太古代钓鱼台花岗岩成因演化讨论第44-55页
    7.1 花岗质系列岩石的深熔过程第44-51页
        7.1.1 花岗质系列岩石的组分变化关系第44-48页
        7.1.2 花岗质系列岩石组构变化关系第48-51页
    7.2 新太古代深熔花岗质岩浆-闪长质岩浆混合作用第51-53页
    7.3 深熔作用的源区性质和构造背景第53-55页
第8章 结论第55-56页
附表第56-73页
参考文献第73-79页
致谢第79-80页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Notch信号下游靶点Hey1在BMP9诱导下C3H10T1/2细胞的成骨分化及增殖中的作用
下一篇:语文新课程高中选修教材“语言文字应用”的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