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0-20页 |
(一)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 关于“志愿服务”的研究 | 第10-12页 |
2. 关于“新媒体与志愿服务”的研究 | 第12-14页 |
(三) 概念界定 | 第14-18页 |
1. 志愿服务的相关概念 | 第14-17页 |
2. 新媒体的定义、特点及功能 | 第17-18页 |
(四)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8-19页 |
(五) 研究的创新点及实用价值 | 第19-20页 |
一、志愿服务在中国的传统和发展与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 | 第20-25页 |
(一) 中国的志愿服务传统与发展 | 第20-22页 |
1. 中国的志愿服务传统 | 第20-21页 |
2. 志愿服务及志愿者组织在中国的发展 | 第21-22页 |
(二) 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基本现状 | 第22-23页 |
(三) 志愿服务活动的育人功能 | 第23-25页 |
1. 志愿服务可以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 第23-24页 |
2. 志愿服务可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 第24页 |
3. 志愿服务可以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 第24-25页 |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机遇与挑战 | 第25-28页 |
(一) 新媒体环境给大学生志愿服务带来了新的机遇 | 第25-26页 |
1. 新媒体环境更有利于大学生志愿服务创新创造性的发展 | 第25页 |
2. 新媒体环境更有利于大学生志愿者主体作用的发挥 | 第25-26页 |
3. 新媒体环境更有利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效果最大化 | 第26页 |
(二) 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 | 第26-28页 |
1. 新媒体环境下要求大学生志愿者必须更为自律 | 第26-27页 |
2. 新媒体环境下要求大学生志愿者必须拥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 | 第27页 |
3. 新媒体环境下要求大学生志愿者必须坚定社会主义信仰 | 第27-28页 |
三、当前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实践——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 | 第28-40页 |
(一) 广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传统 | 第28-30页 |
(二) 广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及成因 | 第30-37页 |
1. 大学生志愿者组织过于行政化、管理模式单一 | 第30-31页 |
2. 大学生志愿者组织运行机制不良 | 第31-32页 |
3. 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社会认同度不高 | 第32-33页 |
4. 大学生志愿者的主体性逐渐弱化 | 第33-34页 |
5. 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诉求功利化 | 第34-35页 |
6. 大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程度不高 | 第35-36页 |
7. 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形式缺乏创新性 | 第36页 |
8. 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后续发展动力不足 | 第36-37页 |
(三) 广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志愿服务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实践 | 第37-40页 |
四、新媒体环境下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对策 | 第40-47页 |
(一) 以网络化思维丰富志愿服务育人载体 | 第40-41页 |
1. 网络化发展思维是志愿服务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 第40页 |
2. 网络化发展思维是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40-41页 |
(二) 加强信息渠道建设优化志愿服务管理模式 | 第41-42页 |
1. 信息渠道建设对发展志愿服务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 第41页 |
2. 新媒体环境下优化志愿服务管理模式的方法途径 | 第41-42页 |
(三) 激发主观能动性突显志愿者主体地位 | 第42-43页 |
1. 新媒体环境对志愿者主体性发挥的作用 | 第42-43页 |
2. 新媒体环境下提升大学生志愿者主体意识方法途径 | 第43页 |
(四) 引入新媒体平台提高志愿服务项目化效能 | 第43-45页 |
1. 提高项目化运作效能对推进志愿服务的发展的作用 | 第43-44页 |
2.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的模式 | 第44-45页 |
(五) 以新媒体手段拓宽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道路 | 第45-47页 |
1. 专业化发展道路是志愿服务发展的方向 | 第45页 |
2. 新媒体环境下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的渠道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注释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