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2-15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存在问题 | 第15页 |
1.3 研究问题、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1.4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16-18页 |
第2章 友善思想溯源与友善德性培育概述 | 第18-31页 |
2.1 友善思想溯源 | 第18-23页 |
2.1.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友善思想 | 第18-20页 |
2.1.2 西方文化中的友善思想 | 第20-22页 |
2.1.3 中国共产党的友善思想 | 第22-23页 |
2.2 友善德性培育概述 | 第23-31页 |
2.2.1 友善德性内涵 | 第23-24页 |
2.2.2 友善德性培育内涵 | 第24-25页 |
2.2.3 友善德性培育主要特征 | 第25-27页 |
2.2.4 大学生友善德性培育内容 | 第27-31页 |
第3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友善德性培育回顾 | 第31-38页 |
3.1 建国初期大学生友善德性培育 | 第31-32页 |
3.1.1 社会历史背景 | 第31-32页 |
3.1.2 友善德性培育破旧立新 | 第32页 |
3.2 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大学生友善德性培育 | 第32-33页 |
3.2.1 社会历史背景 | 第32-33页 |
3.2.2 友善德性培育探索建设 | 第33页 |
3.3 “文革”十年大学生友善德性培育 | 第33-35页 |
3.3.1 社会历史背景 | 第34页 |
3.3.2 友善德性培育混乱无章 | 第34-35页 |
3.4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友善德性培育 | 第35-36页 |
3.4.1 社会历史背景 | 第35页 |
3.4.2 友善德性培育恢复发展 | 第35-36页 |
3.5 新中国以来大学生友善德性培育的方法启示 | 第36-38页 |
3.5.1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 第36-37页 |
3.5.2 注重开拓创新 | 第37页 |
3.5.3 注重启发与引导 | 第37-38页 |
第4章 当前大学生友善德性及培育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 第38-50页 |
4.1 大学生友善德性存在问题 | 第39-41页 |
4.1.1 大学生友善意识淡薄 | 第39-40页 |
4.1.2 大学生友善行为欠缺 | 第40-41页 |
4.2 大学生友善德性培育存在问题 | 第41-43页 |
4.2.1 友善德性培育缺乏实效性 | 第42页 |
4.2.2 友善德性培育缺乏针对性 | 第42-43页 |
4.2.3 友善德性培育缺乏整体性 | 第43页 |
4.3 大学生友善德性培育存在问题成因 | 第43-50页 |
4.3.1 学校德育工作不完善 | 第44-45页 |
4.3.2 大学生自身重视不够 | 第45-46页 |
4.3.3 外部环境有不良影响 | 第46-50页 |
第5章 加强大学生友善德性培育对策 | 第50-65页 |
5.1 加大高校友善德性培育力度 | 第50-59页 |
5.1.1 明确大学生友善德性培育目标 | 第51页 |
5.1.2 丰富大学生友善德性培育内容 | 第51-53页 |
5.1.3 拓展大学生友善德性培育途径 | 第53-57页 |
5.1.4 健全大学生友善德性培育机制 | 第57-59页 |
5.2 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 第59-61页 |
5.2.1 提高友善德性认知 | 第59-60页 |
5.2.2 增强友善情感体验 | 第60-61页 |
5.3 优化友善德性培育外部环境 | 第61-65页 |
5.3.1 发挥大众传媒引导教育作用 | 第61-62页 |
5.3.2 强化家长友善德性培育责任 | 第62-63页 |
5.3.3 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培育模式 | 第63-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附录一 | 第73-75页 |
附录二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