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内涵及测算方法 | 第15-22页 |
2.1 农业灌溉用水效率的表征 | 第15-16页 |
2.2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涵义辨析 | 第16-18页 |
2.2.1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分解 | 第16-17页 |
2.2.2 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2.3 灌溉水有效利用测算方法 | 第18-22页 |
2.3.1 首尾测算法 | 第18-19页 |
2.3.2 典型渠段法 | 第19-22页 |
第三章 样点灌区选取及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 | 第22-29页 |
3.1 样点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方法 | 第22页 |
3.2 样点灌区选择及典型田块选择 | 第22-27页 |
3.2.1 样点灌区的选择 | 第22-23页 |
3.2.2 典型田块选择 | 第23-27页 |
3.3 样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 | 第27-29页 |
3.3.1 样点灌区年净灌溉用水总量测算 | 第27页 |
3.3.2 样点灌区年毛灌溉用水总量测算 | 第27-28页 |
3.3.3 样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 第28-29页 |
第四章 省级区域大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 | 第29-32页 |
4.1 测算原理 | 第29页 |
4.2 测算方法 | 第29-32页 |
4.2.1 水量加权法 | 第29-30页 |
4.2.2 面积加权法 | 第30页 |
4.2.3 水量加权法和面积加权法对比分析 | 第30-32页 |
第五章 河北省大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 | 第32-40页 |
5.1 河北省大型灌区概况 | 第32页 |
5.2 河北省大型灌区样点灌区及田块的选取 | 第32-33页 |
5.3 样点灌区及典型田块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应用实例 | 第33-40页 |
5.3.1 样点灌区概况 | 第33页 |
5.3.2 计算方法 | 第33页 |
5.3.3 大同渠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 | 第33-35页 |
5.3.4 冶河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方法 | 第35-36页 |
5.3.5 河北省大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 | 第36-37页 |
5.3.6 数据及测算结果分析 | 第37-40页 |
第六章 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措施 | 第40-43页 |
6.1 提高灌溉工程技术措施 | 第40页 |
6.1.1 渠道防渗技术 | 第40页 |
6.1.2 改进田间灌水技术 | 第40页 |
6.2 加强灌区灌溉制度的管理 | 第40-41页 |
6.2.1 加强计划用水管理 | 第40-41页 |
6.2.2 健全各项制度和巡渠组织 | 第41页 |
6.2.3 推进先进灌水技术 | 第41页 |
6.2.4 加强建筑物维修 | 第41页 |
6.3 改善农田农艺措施 | 第41页 |
6.4 制定多水源联合调配与优化调度方案 | 第41页 |
6.5 用水管理方面 | 第41-4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3-45页 |
7.1 结论 | 第43页 |
7.2 建议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8-49页 |
作者简介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