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连池地质公园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研究
摘要 | 第10-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2页 |
1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1 全球生态农业发展大势所趋 | 第13页 |
1.1.2 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发展中的必要性 | 第13-14页 |
1.1.3 地质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页 |
1.1.4 景观同质化、特定环境下农业观光园匮乏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生态农业观光园发展概况研究 | 第14-18页 |
1.2.1 国外生态农业观光园发展概况 | 第14-16页 |
1.2.2 国内生态农业观光园发展概况 | 第16-18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2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 第20-29页 |
2.1 地质公园 | 第20-23页 |
2.1.1 地质公园概念 | 第20页 |
2.1.2 地质公园特点 | 第20页 |
2.1.3 地质公园价值 | 第20-21页 |
2.1.4 地质公园现状 | 第21-23页 |
2.2 生态农业观光园相关概念 | 第23-26页 |
2.2.1 生态 | 第23-24页 |
2.2.2 生态农业 | 第24页 |
2.2.3 农业观光园 | 第24-25页 |
2.2.4 农业景观 | 第25-26页 |
2.3 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相关理论 | 第26-29页 |
2.3.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6页 |
2.3.2 农业生态学理论 | 第26-27页 |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7页 |
2.3.4 风景园林理论 | 第27-28页 |
2.3.5 环境心理学理论 | 第28-29页 |
3 地质公园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模式构建 | 第29-39页 |
3.1 规划设计原则 | 第29-32页 |
3.1.1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29-30页 |
3.1.2 突出特色原则 | 第30-31页 |
3.1.3 协调发展原则 | 第31-32页 |
3.2 地质公园生态农业观光园中景观的构成要素 | 第32-35页 |
3.2.1 自然环境要素 | 第32-33页 |
3.2.2 人工景观要素 | 第33-34页 |
3.2.3 人文景观要素 | 第34-35页 |
3.3 地质公园生态农业观光园中景观的营造手段 | 第35-36页 |
3.3.1 保留 | 第35页 |
3.3.2 夸张 | 第35页 |
3.3.3 提炼 | 第35-36页 |
3.3.4 隐喻 | 第36页 |
3.3.5 创新 | 第36页 |
3.4 地质公园生态农业观光园中景观规划设计对策 | 第36-39页 |
3.4.1 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 | 第36-37页 |
3.4.2 挖掘资源特色、开发旅游产品 | 第37页 |
3.4.3 生态为重、效益兼顾 | 第37-38页 |
3.4.4 风格吻合、和谐统一 | 第38-39页 |
4 五大连池地质公园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 | 第39-67页 |
4.1 项目概况 | 第39-43页 |
4.1.1 项目背景 | 第39-42页 |
4.1.2 客源优势 | 第42页 |
4.1.3 特色产业优势 | 第42-43页 |
4.2 设计原则、定位和目标 | 第43-46页 |
4.2.1 设计原则 | 第43-45页 |
4.2.2 设计定位 | 第45页 |
4.2.3 设计目标 | 第45-46页 |
4.2.4 设计特色 | 第46页 |
4.3 总体规划 | 第46-62页 |
4.3.1 平面布局 | 第46-47页 |
4.3.2 景观结构 | 第47-48页 |
4.3.3 功能分区 | 第48-49页 |
4.3.4 道路系统规划 | 第49-53页 |
4.3.5 景点布局 | 第53-54页 |
4.3.6 景观节点设计 | 第54-62页 |
4.4 植物种植规划 | 第62-64页 |
4.4.1 植物配置原则 | 第62-63页 |
4.4.2 主要树种选择 | 第63-64页 |
4.5 服务设施 | 第64-67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