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提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8-12页 |
1.1 选题背景与目的 | 第8-9页 |
1.2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9-10页 |
1.2.1 研究方法 | 第9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0页 |
1.3 论文框架 | 第10-12页 |
2 关键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2-15页 |
2.1 关键概念 | 第12-13页 |
2.1.1 互联网金融及互联网金融机构 | 第12页 |
2.1.2 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属性及分类 | 第12-13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3 互联网金融的生态环境分析 | 第15-27页 |
3.1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 第15-20页 |
3.1.1 互联网金融的规模化 | 第15-18页 |
3.1.2 互联网金融的规范化 | 第18-19页 |
3.1.3 互联网金融现阶段的成长性 | 第19-20页 |
3.2 现阶段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竞争格局 | 第20-23页 |
3.3 现阶段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发展环境 | 第23-24页 |
3.4 未来行业政策环境对互联网金融机构发展的影响 | 第24-25页 |
3.5 与海外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对比 | 第25-27页 |
4 互联网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发展的对比分析及博弈分析 | 第27-36页 |
4.1 互联网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发展的对比 | 第27-33页 |
4.1.1 规模对比 | 第27-28页 |
4.1.2 盈利模式对比 | 第28-29页 |
4.1.3 资源禀赋及派生能力对比 | 第29-30页 |
4.1.4 营销渠道、客户体验对比 | 第30-31页 |
4.1.5 机构专业性、从业人员对比 | 第31-32页 |
4.1.6 联网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优劣势 | 第32-33页 |
4.2 互联网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博弈 | 第33-35页 |
4.3 互联网金融机构短期内处于弱势地位 | 第35-36页 |
5 互联网金融机构发展模式研究 | 第36-50页 |
5.1 互联网金融机构的自身定位 | 第36-37页 |
5.2 发展模式因素构成 | 第37-41页 |
5.2.1 市场准入及发展壁垒 | 第37-38页 |
5.2.2 产业链细分及目标产业链节点市场 | 第38-39页 |
5.2.3 收入来源及构成 | 第39页 |
5.2.4 盈利模式的可持续性 | 第39-41页 |
5.2.5 产品体系及服务体系 | 第41页 |
5.3 互联网金融机构发展模式探讨 | 第41-48页 |
5.3.1 和讯网单一模式 | 第41-43页 |
5.3.2 东方财富网特色发展模式 | 第43-44页 |
5.3.3 阿里多元化发展模式 | 第44-47页 |
5.3.4 腾讯联盟发展模式 | 第47-48页 |
5.4 四种模式的对比及适应性分析 | 第48-50页 |
6 结论 | 第50-53页 |
6.1 发展模式的选择需结合自身优势资源 | 第50-51页 |
6.2 联盟发展模式适用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业务过度期 | 第51页 |
6.3 特色模式是未来互联网金融机构发展的主要模式 | 第51-52页 |
6.4 衍生新模式依赖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资源禀赋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和注释 | 第53-55页 |
后记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