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生命周期碳排放因子库构建及应用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2.3 国内外现有研究评析 | 第16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2章 国内外建筑物碳排放数据库引介 | 第19-26页 |
2.1 国外建筑物碳排放相关数据库发展现状 | 第19-24页 |
2.1.1 美国环境经济可持续建筑测评工具 | 第19-20页 |
2.1.2 英国碳排放与能源数据清单数据库 | 第20页 |
2.1.3 加拿大雅典娜生命周期评估软件 | 第20-21页 |
2.1.4 美国经济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工具 | 第21-22页 |
2.1.5 美国NREL生命周期清单数据库 | 第22-23页 |
2.1.6 英国公共可获取规范 | 第23-24页 |
2.2 国内建筑物碳排放相关数据库发展现状 | 第24-25页 |
2.2.1 中国生命周期基础数据库(CLCD) | 第24页 |
2.2.2 中国建筑碳排放通用计算方法导则 | 第24-25页 |
2.3 国内外建筑物相关碳排放数据库评价 | 第25-26页 |
第3章 建筑物生命周期碳排放因子搜集 | 第26-41页 |
3.1 建筑物生命周期碳排放因子的概念及搜集原则 | 第26页 |
3.1.1 建筑物生命周期碳排放因子的概念 | 第26页 |
3.1.2 建筑物生命周期碳排放因子的搜集原则 | 第26页 |
3.2 建筑物生命周期碳排放因子的边界界定 | 第26-27页 |
3.2.1 建筑物生命周期碳排放因子的系统边界 | 第26-27页 |
3.2.2 建筑物生命周期碳排放因子的过程边界 | 第27页 |
3.3 建筑物生命周期碳排放因子的计算方法 | 第27-29页 |
3.4 建筑物生命周期碳排放因子的清单分析 | 第29-41页 |
3.4.1 能源碳排放因子 | 第29-31页 |
3.4.2 建材碳排放因子 | 第31-37页 |
3.4.3 交通运输碳排放因子 | 第37-38页 |
3.4.4 机械设备碳排放因子 | 第38-41页 |
第4章 建筑物生命周期碳排放因子库构建 | 第41-56页 |
4.1 需求分析与系统简介 | 第41-42页 |
4.2 相关技术概述 | 第42-46页 |
4.2.1 数据库系统选用 | 第42-44页 |
4.2.2 界面设计系统选用 | 第44-45页 |
4.2.3 汉语分词系统选用 | 第45-46页 |
4.3 建筑物生命周期碳排放因子库系统设计 | 第46-56页 |
4.3.1 数据库设计 | 第46-48页 |
4.3.2 登陆界面与主界面 | 第48-49页 |
4.3.3 数据导入界面 | 第49页 |
4.3.4 数据查询与编辑界面 | 第49-50页 |
4.3.5 碳排放计算界面 | 第50-56页 |
第5章 建筑物生命周期碳排放因子库应用 | 第56-68页 |
5.1 项目信息 | 第56-59页 |
5.2 材料使用情况 | 第59-61页 |
5.3 机械设备使用情况 | 第61-62页 |
5.4 运输距离情况 | 第62-63页 |
5.5 建筑物拆除与建材回收情况 | 第63-64页 |
5.6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64-68页 |
5.6.1 总体分析 | 第64-65页 |
5.6.2 各阶段分析 | 第65-6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69页 |
6.1 成果与结论 | 第68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