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

撤县设区型新市区城乡规划管理权冲突与整合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8页
    1.1 研究缘起第16-19页
        1.1.1 选题来源第16-19页
        1.1.2 选题基础第19页
    1.2 概念及范围界定第19-25页
        1.2.1 撤县设区型新市区第19-21页
        1.2.2 城乡规划管理权第21-24页
        1.2.3 城乡规划管理权的冲突第24页
        1.2.4 城乡规划管理权的整合第24-25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5页
        1.3.1 研究目的第25页
        1.3.2 研究意义第25页
    1.4 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25-28页
        1.4.1 主要内容第25-26页
        1.4.2 研究方法第26-27页
        1.4.3 技术路线第27-28页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第28-44页
    2.1 国外研究综述第28-36页
    2.2 国内研究综述第36-42页
    2.3 小结及启示第42-44页
第三章 相关理论借鉴及理论框架构建第44-76页
    3.1 尺度和边界理论第44-51页
        3.1.1 尺度和边界理论概述第44-49页
        3.1.2 基于尺度和边界理论的权力冲突分析第49-50页
        3.1.3 基于尺度和边界理论的权力整合启示第50-51页
    3.2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第51-59页
        3.2.1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概述第52-55页
        3.2.2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规划权力冲突分析第55-58页
        3.2.3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规划权力整合启示第58-59页
    3.3 行政区经济理论第59-63页
        3.3.1 行政区经济理论概述第59-61页
        3.3.2 基于行政区经济理论的规划权力冲突分析第61-62页
        3.3.3 基于行政区经济理论的规划权力整合启示第62-63页
    3.4 府际关系理论第63-67页
        3.4.1 府际关系理论概述第63-65页
        3.4.2 基于府际关系理论的规划权力冲突分析第65-66页
        3.4.3 基于府际关系理论的规划权力整合启示第66-67页
    3.5 社会冲突理论第67-71页
        3.5.1 社会冲突理论概述第67-69页
        3.5.2 基于社会冲突理论的规划权力冲突分析第69-70页
        3.5.3 基于社会冲突理论的规划权力整合启示第70-71页
    3.6 理论框架构建:权力的尺度重组和边界调整第71-74页
        3.6.1 权力冲突的根源:尺度错位和边界混乱第71-72页
        3.6.2 权力整合的实质:尺度重组和边界调整第72-74页
        3.6.3 理论框架构建:权力从冲突到整合—尺度重组与边界调整第74页
    3.7 小结第74-76页
第四章 撤县设区型新市区城乡规划管理权冲突研究第76-108页
    4.1 撤县设区型新市区城乡规划管理权冲突概况第76-77页
    4.2 撤县设区型新市区城乡规划管理权冲突裹现第77-81页
        4.2.1 规划编制层面冲突第77-79页
        4.2.2 规划审批层面冲突第79-81页
        4.2.3 规划监督层面冲突第81页
    4.3 基于规划管理人员对规划管理权冲突的访谈及问卷分析第81-86页
        4.3.1 基于规划管理人员对冲突的访谈分析第82-83页
        4.3.2 基于规划管理人员对冲突的问卷分析第83-86页
    4.4 撤县设区型新市区城乡规划管理权冲突产生的背景分析第86-90页
        4.4.1 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尺度和边界转变第86-87页
        4.4.2 行政区划调整带来的尺度和边界变化第87-89页
        4.4.3 地域特征悬殊带来的尺度和边界差异第89-90页
    4.5 撤县设区型新市区城乡规划管理权冲突产生的机制分析第90-96页
        4.5.1 规划管理权冲突产生的经济学分析第90-93页
        4.5.2 规划管理权冲突产生的政治学分析第93-94页
        4.5.3 规划管理权冲突产生的法理学分析第94-96页
    4.6 撤县设区型新市区城乡规划管理权冲突的影响评估第96-105页
        4.6.1 消极效益评估第97-100页
        4.6.2 积极效益评估第100-104页
        4.6.3 综合效益评估第104-105页
    4.7 小结第105-108页
第五章 城乡规划管理权整合的国内外经验借鉴第108-136页
    5.1 我国城乡规划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第108-109页
    5.2 我国地方政府城乡规划管理机构的设置方式第109-110页
        5.2.1 独立设置型第109-110页
        5.2.2 联合设置型第110页
        5.2.3 附属设置型第110页
    5.3 我国典型地区城乡规划管理模式梳理及评析第110-120页
        5.3.1 北京规划管理模式第111-114页
        5.3.2 上海规划管理模式第114-117页
        5.3.3 广州规划管理模式第117-118页
        5.3.4 典型地区规划管理模式评析及比较第118-120页
    5.4 典型国家和地区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梳理及评析第120-133页
        5.4.1 新加坡规划管理体制第120-123页
        5.4.2 美国规划管理体制第123-125页
        5.4.3 日本规划管理体制第125-127页
        5.4.4 香港地区规划管理体制第127-133页
        5.4.5 典型国家规划管理体制评析及比较第133页
    5.5 小结第133-136页
第六章 撤县设区型新市区城乡规划管理权整合研究第136-176页
    6.1 市、区两级规划管理利弊比较分析第136-140页
        6.1.1 市级规划管理利弊比较第136-138页
        6.1.2 区级规划管理利弊比较第138-140页
    6.2 撤县设区型新市区城乡规划管理权整合目标、思路及路径第140-143页
        6.2.1 整合目标第141-142页
        6.2.2 整合思路第142-143页
        6.2.3 整合路径第143页
    6.3 擞县设区型新市区城乡规划管理权尺度重组研究第143-165页
        6.3.1 规划编制管理尺度上移第144-154页
        6.3.2 规划审批管理尺度下移第154-161页
        6.3.3 规划监督管理尺度上移第161-165页
    6.4 撤县设区型新市区城乡规划管理权边界整合研究第165-174页
        6.4.1 市、区城乡规划管理机构设置边界整合第165-169页
        6.4.2 市、区城乡规划管理机构职责边界整合第169-171页
        6.4.3 市、区城乡规划管理机构权限边界整合第171-174页
    6.5 小结第174-176页
第七章 南京市撤县设区型新市区城乡规划管理权冲突与整合研究第176-204页
    7.1 南京市撤县设区型新市区城乡规划管理权的演变、现状和特征第176-185页
        7.1.1 南京市撤县设区型新市区城乡规划管理机构的历史演变第176-180页
        7.1.2 南京市撤县设区型新市区城乡规划管理机构的现状构成第180-183页
        7.1.3 南京市撤县设区型新市区城乡规划管理机构的现状特征第183-185页
    7.2 南京市撤县设区型新市区城乡规划管理权冲突研究第185-191页
        7.2.1 南京市撤县设区型新市区城乡规划管理权冲突典型案例分析第185-188页
        7.2.2 南京市撤县设区型新市区城乡规划管理权冲突产生的背景分析第188-189页
        7.2.3 南京市撤县设区型新市区城乡规划管理权冲突产生的原因分析第189-191页
    7.3 南京市撤县设区型新市区城乡规划管理权整合研究第191-203页
        7.3.1 南京市撤县设区型新市区城乡规划管理权整合目标、思路及路径第191-192页
        7.3.2 南京市撤县设区型新市区城乡规划管理权尺度重组研究第192-195页
        7.3.3 南京市撤县设区型新市区城乡规划管理权边界调整研究第195-203页
    7.4 小结第203-204页
第八章 结论及进一步探讨第204-210页
    8.1 主要结论第204-207页
    8.2 主要创新点第207-209页
    8.3 进一步探讨第209-210页
致谢第210-214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214-226页
附录第226-228页
作者简介第228-230页

论文共2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麦体细胞杂交渐渗引起的遗传变异及小麦发育相关基因TaHTD的功能研究
下一篇:油茶籽油热稳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