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盘山单线铁路隧道爆破参数优化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依托工程概况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岩体爆破理论与有限元计算原理 | 第17-27页 |
2.1 问题的提出 | 第17页 |
2.2 岩石爆破理论 | 第17-20页 |
2.2.1 岩石爆破的力学本构模型 | 第17-18页 |
2.2.2 岩石爆破破碎的机理分析 | 第18-19页 |
2.2.3 岩石破坏准则 | 第19-20页 |
2.3 LS-DYNA简介及计算理论 | 第20-25页 |
2.3.1 LS-DYNA的算法选择 | 第20页 |
2.3.2 控制方程组 | 第20-22页 |
2.3.3 时间积分 | 第22页 |
2.3.4 高斯单点积分与沙漏控制 | 第22-23页 |
2.3.5 应力计算 | 第23页 |
2.3.6 人工体积粘性控制 | 第23-24页 |
2.3.7 时间步长控制 | 第24页 |
2.3.8 无反射边界 | 第24-25页 |
2.4 材料模型 | 第25-26页 |
2.4.1 岩体力学模型 | 第25页 |
2.4.2 炸药爆炸模型 | 第25-26页 |
2.4.3 空气模型 | 第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单孔柱状装药爆破研究 | 第27-51页 |
3.1 问题的提出 | 第27页 |
3.2 研究方案及工况设置 | 第27-31页 |
3.2.1 模型的建立与边界条件 | 第27-28页 |
3.2.2 模型材料及参数 | 第28页 |
3.2.3 参数引入 | 第28-29页 |
3.2.4 计算工况 | 第29-30页 |
3.2.5 模型分区判据研究 | 第30-31页 |
3.3 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31-50页 |
3.3.1 各工况单独分析 | 第31-47页 |
3.3.2 综合对比分析 | 第47-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隧道楔形掏槽爆破研究 | 第51-82页 |
4.1 问题的提出 | 第51页 |
4.2 研究方案及工况设置 | 第51-59页 |
4.2.1 直眼掏槽 | 第51-53页 |
4.2.2 斜眼掏槽 | 第53-55页 |
4.2.3 楔形掏槽参数与结构 | 第55-57页 |
4.2.4 掏槽眼爆破数值计算模型 | 第57页 |
4.2.5 模型建立与边界条件 | 第57-59页 |
4.2.6 计算工况 | 第59页 |
4.3 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9-62页 |
4.4 调整参数后模型计算及分析 | 第62-80页 |
4.4.2 岩体破坏过程研究 | 第65-8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5章 辅助眼间距优化研究 | 第82-91页 |
5.1 问题的提出 | 第82页 |
5.2 研究方案及工况设置 | 第82-85页 |
5.2.1 辅助眼爆破的特点 | 第82-83页 |
5.2.2 辅助眼布置形式 | 第83页 |
5.2.3 辅助眼爆破数值计算模型 | 第83-85页 |
5.2.4 计算工况 | 第85页 |
5.3 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85-90页 |
5.3.2 侧向最小抵抗线对爆破效果的影响 | 第88-89页 |
5.3.3 间距不变研究排距变化的效果 | 第89-90页 |
5.3.4 排距不变研究间距变化的效果 | 第9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6章 周边眼爆破研究 | 第91-105页 |
6.1 问题的提出 | 第91页 |
6.2 研究方案及工况设置 | 第91-96页 |
6.2.1 光面爆破参数 | 第91-93页 |
6.2.2 光面爆破数值计算模型 | 第93-96页 |
6.3 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96-97页 |
6.4 调整参数后模型计算及分析 | 第97-104页 |
6.4.1 工况设置 | 第97页 |
6.4.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97-10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5-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项目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