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路基、路面工程论文--路面工程论文--路面:按使用材料分论文--水泥混凝土路面论文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固有频率及其在共振碎石化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6页
        1.2.1 共振碎石化技术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共振破碎机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3 弹性地基板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4 研究现状总结第15-16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16-18页
第二章 共振碎石化过程的理论分析第18-29页
    2.1 共振碎石化基本原理第18-22页
        2.1.1 共振破碎机基本构造与性能参数第18-20页
        2.1.2 共振破碎机碎石化过程与基本原理第20-22页
    2.2 基于振动理论的共振碎石化过程分析第22-28页
        2.2.1 路面板在振动锤头作用下的受迫振动第22-25页
        2.2.2 共振的产生第25-27页
        2.2.3 碎石化层的形成第27-28页
    2.3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弹性地基薄板的振动频率方程第29-50页
    3.1 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的模型化第29-35页
        3.1.1 弹性地基薄板假设第29-31页
        3.1.2 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的边界条件第31-32页
        3.1.3 水泥混凝土路面模型的选取第32-35页
    3.2 弹性地基板自由振动微分方程第35-37页
        3.2.1 动荷载作用下弹性地基板振动微分方程第35-37页
        3.2.2 水泥混凝土路面板自由振动微分方程第37页
    3.3 四边简支矩形板的振动频率方程第37-40页
    3.4 四边自由矩形板的振动频率方程第40-45页
        3.4.1 四边自由矩形板的边界条件第40-42页
        3.4.2 伽辽金法求解四边自由矩形板的振动频率方程第42-45页
    3.5 具有一对边简支的矩形板的振动频率方程第45-49页
        3.5.1 振型函数的选取第45-47页
        3.5.2 一对边简支一对边固定矩形板的振动频率方程第47-48页
        3.5.3 一对边简支一对边自由矩形板的振动频率方程第48页
        3.5.4 一对边简支一边固定一边自由矩形板的振动频率方程第48-49页
    3.6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四章 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固有频率计算与分析第50-70页
    4.1 地基参数的确定第50-57页
        4.1.1 E地基与K地基间地基参数的换算原则第50-53页
        4.1.2 两种地基参数间的换算关系第53-55页
        4.1.3 地基参数的取值第55-57页
    4.2 路面板参数的确定第57-58页
    4.3 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固有频率的计算与分析第58-68页
        4.3.1 固有频率的计算与分析第59-62页
        4.3.2 路面板固有频率单因素影响分析第62-66页
        4.3.3 对共振破碎施工参数选取的建议第66-68页
    4.4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五章 试验路实体工程验证第70-85页
    5.1 试验路依托工程概况第70-72页
        5.1.1 铜川市G210国道试验段概况第70-71页
        5.1.2 富平县X314县道试验段概况第71-72页
    5.2 旧路面板固有频率的确定第72-77页
        5.2.1 路面板厚度和弹性模量的获取第72-74页
        5.2.2 地基反应模量的获取第74-75页
        5.2.3 其他参数的获取第75页
        5.2.4 试验段旧路面板固有频率的确定第75-77页
    5.3 共振碎石化施工第77-80页
        5.3.1 G210国道试验段共振碎石化施工第78-79页
        5.3.2 X314县道试验段共振碎石化施工第79-80页
    5.4 共振碎石化破碎效果第80-84页
        5.4.1 破碎效果检验与评价方法第80-81页
        5.4.2 G210国道试验段破碎效果第81-83页
        5.4.3 X314县道试验段破碎效果第83-84页
    5.5 本章小结第84-85页
主要结论与进一步研究建议第85-87页
    主要结论第85-86页
    进一步研究建议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9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1-92页
    参与的科研课题第91页
    论文发表情况第91-92页
致谢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股票发行注册制对我国股票市场融资效率的影响--基于DEA模型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壳聚糖—超氧化物歧化酶结合物(O-HTCC-SOD)的制备及其对辐射损伤的防治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