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6页 |
1.1.1 中国老龄化发展现状及趋势 | 第12-13页 |
1.1.2 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相关政策 | 第13-15页 |
1.1.3 课题契机 | 第15页 |
1.1.4 国内缺少对养老设施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研究 | 第15-16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 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20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1.3.2 养老设施 | 第17-19页 |
1.3.3 建筑外部空间环境 | 第19-20页 |
1.3.4 精细化设计 | 第20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1-24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3-24页 |
2 养老设施建筑外部空间环境基础研究 | 第24-42页 |
2.1 养老设施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研究综述 | 第24-30页 |
2.1.1 国外养老设施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研究综述 | 第24-27页 |
2.1.2 国内养老设施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研究综述 | 第27-30页 |
2.1.3 分析与总结 | 第30页 |
2.2 老年人室外行为活动特征及其对环境的需求 | 第30-38页 |
2.2.1 老年人不同分类方式 | 第30-32页 |
2.2.2 老年人室外行为活动类型及内容 | 第32-34页 |
2.2.3 老年人室外行为活动特征 | 第34-36页 |
2.2.4 老年人对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差异性需求特征 | 第36-38页 |
2.3 养老设施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系统框架 | 第38-40页 |
2.3.1 园区出入口空间 | 第38页 |
2.3.2 路径空间 | 第38-39页 |
2.3.3 活动与坐息空间 | 第39页 |
2.3.4 建筑出入口及建筑邻近空间 | 第39-4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3 养老设施建筑外部空间环境建设相关案例现状调查研究 | 第42-74页 |
3.1 实践案例选取原则及分析内容 | 第42-43页 |
3.1.1 实践案例选取原则 | 第42-43页 |
3.1.2 分析内容 | 第43页 |
3.2 上海亲和源 | 第43-53页 |
3.2.1 区位及整体概况 | 第43-45页 |
3.2.2 居住模式分析 | 第45页 |
3.2.3 建筑外部空间环境建设现状 | 第45-50页 |
3.2.4 重要节点空间及人群活动现状 | 第50-53页 |
3.3 绿城乌镇雅园 | 第53-62页 |
3.3.1 区位及整体概况 | 第53-55页 |
3.3.2 居住模式分析 | 第55页 |
3.3.3 建筑外部空间环境建设现状 | 第55-59页 |
3.3.4 重要节点及人群活动现状 | 第59-62页 |
3.4 山西省老年公寓 | 第62-72页 |
3.4.1 区位及整体概况 | 第62-64页 |
3.4.2 居住模式分析 | 第64页 |
3.4.3 建筑外部空间环境建设现状 | 第64-68页 |
3.4.4 重要节点及人群活动现状 | 第68-7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4 西安市养老设施建筑外部空间环境建设现状调查研究 | 第74-110页 |
4.1 西安市养老设施建设情况 | 第74-75页 |
4.1.1 西安市老龄化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74页 |
4.1.2 西安市养老设施发展概况 | 第74-75页 |
4.2 西安三桥老年公寓 | 第75-82页 |
4.2.1 区位及整体概况 | 第75-77页 |
4.2.2 居住模式分析 | 第77页 |
4.2.3 建筑外部空间环境建设现状 | 第77-80页 |
4.2.4 重要节点及人群活动现状 | 第80-82页 |
4.3 西安三春晖老年公寓 | 第82-89页 |
4.3.1 区位及整体概况 | 第82-84页 |
4.3.2 居住模式分析 | 第84页 |
4.3.3 建筑外部空间环境建设现状 | 第84-87页 |
4.3.4 重要节点及人群活动现状 | 第87-89页 |
4.4 西安市未央老年福利服务中心 | 第89-101页 |
4.4.1 区位及整体概况 | 第89-91页 |
4.4.2 居住模式分析 | 第91页 |
4.4.3 建筑外部空间环境建设及使用现状 | 第91-96页 |
4.4.4 重要节点空间及人群活动现状 | 第96-101页 |
4.5 西安市其他养老设施案例 | 第101-108页 |
4.5.1 西安市东林老年公寓 | 第101-105页 |
4.5.2 西安市长乐宫老年公寓 | 第105-10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5 养老设施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现状存在问题及可借鉴之处 | 第110-132页 |
5.1 养老设施建筑外部空间环境建设概况 | 第110页 |
5.2 园区出入口空间存在的问题分析及总结 | 第110-114页 |
5.2.1 与城市道路之间缺乏缓冲空间 | 第111页 |
5.2.2 人车混行造成老年人出入不便 | 第111-113页 |
5.2.3 咨询处没有考虑老年人的使用 | 第113-114页 |
5.3 路径空间存在的问题分析及总结 | 第114-121页 |
5.3.1 路网结构对人车分行考虑欠缺 | 第115-116页 |
5.3.2 步行环境差且步行系统不连贯 | 第116-118页 |
5.3.3 道路设施未考虑老年人的需求 | 第118-119页 |
5.3.4 停车场没有考虑无障碍停车位 | 第119-121页 |
5.4 活动与坐息空间存在的问题分析及总结 | 第121-127页 |
5.4.1 活动与坐息空间的布置缺少对居住对象的考虑 | 第121-124页 |
5.4.2 活动与坐息空间类型不够丰富 | 第124页 |
5.4.3 活动与坐息空间缺少精细化设计 | 第124-126页 |
5.4.4 绿化覆盖率低且植物配置不当 | 第126-127页 |
5.5 建筑出入口及建筑邻近空间存在的问题分析及总结 | 第127-130页 |
5.5.1 建筑出入口缺少精细化设计 | 第127-129页 |
5.5.2 建筑邻近空间缺少对介助介护老年人的考虑 | 第129页 |
5.5.3 建筑邻近空间消极利用 | 第129-130页 |
5.6 案例可借鉴之处 | 第130-131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6 养老设施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精细化设计策略 | 第132-170页 |
6.1 养老设施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原则 | 第132-135页 |
6.1.1 适宜性原则 | 第132-133页 |
6.1.2 无障碍及安全性原则 | 第133-134页 |
6.1.3 易于识别原则 | 第134页 |
6.1.4 易于控制和选择原则 | 第134-135页 |
6.1.5 易于到达原则 | 第135页 |
6.2 养老设施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精细化设计内容 | 第135-136页 |
6.3 养老设施园区出入口空间精细化设计策略 | 第136-137页 |
6.3.1 车行出入口空间 | 第137页 |
6.3.2 人行出入口空间 | 第137页 |
6.4 养老设施路径空间精细化设计策略 | 第137-151页 |
6.4.1 车行系统 | 第138-139页 |
6.4.2 步行系统 | 第139-149页 |
6.4.3 无障碍停车位 | 第149-151页 |
6.5 养老设施活动与坐息空间精细化设计策略 | 第151-165页 |
6.5.1 空间配置与居住对象的关系 | 第152页 |
6.5.2 健身锻炼空间 | 第152-156页 |
6.5.3 休闲娱乐空间 | 第156-159页 |
6.5.4 园艺种植空间 | 第159-160页 |
6.5.5 安静休息空间 | 第160-165页 |
6.6 养老设施建筑出入口及建筑邻近空间精细化设计策略 | 第165-167页 |
6.6.1 建筑出入口空间 | 第165-167页 |
6.6.2 建筑邻近空间 | 第167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67-170页 |
7 设计实践-白鹿溪谷老年公寓建筑外部空间精细化设计 | 第170-182页 |
7.1 白鹿老年公寓基本概况 | 第170-171页 |
7.1.1 基地区位分析 | 第170页 |
7.1.2 基地周边环境分析 | 第170页 |
7.1.3 项目概况 | 第170-171页 |
7.2 白鹿溪谷老年公寓总体规划设计 | 第171-175页 |
7.2.1 设计理念 | 第171页 |
7.2.2 规划设计分析 | 第171-175页 |
7.3 白鹿溪谷老年公寓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精细化设计 | 第175-179页 |
7.3.1 设计理念 | 第175页 |
7.3.2 园区出入口空间精细化设计 | 第175页 |
7.3.3 路径空间精细化设计 | 第175-176页 |
7.3.4 活动与坐息空间精细化设计 | 第176-179页 |
7.3.5 建筑出入口及建筑邻近空间精细化设计 | 第179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79-182页 |
8 结语 | 第182-186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182-184页 |
8.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184-186页 |
参考文献 | 第186-190页 |
图录 | 第190-200页 |
表录 | 第200-202页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02-204页 |
致谢 | 第2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