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重庆煤矿工人生活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三、资料来源 | 第14页 |
四、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 | 第14-15页 |
五、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第一章 抗战时期重庆煤矿工人及煤矿行业基本概况 | 第16-24页 |
一、重庆煤矿发展简史 | 第17-19页 |
(一)抗战胜利前的煤矿概况 | 第17-19页 |
(二)抗战胜利后重庆煤矿的变化 | 第19页 |
二、煤矿工人的基本概况 | 第19-24页 |
(一)煤矿工人的来源与数量 | 第19-22页 |
(二)煤矿工人的种类分布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抗战时期重庆煤矿工人的劳动生活状况 | 第24-42页 |
一、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状态 | 第24-26页 |
(一)煤矿工人的劳动时间 | 第24-25页 |
(二)井下劳动的特殊群体—童工 | 第25-26页 |
二、煤矿工人的工作过程与环境 | 第26-33页 |
(一)落后与先进并存的开采过程 | 第26-27页 |
(二)井下煤矿工人的工作环境 | 第27-29页 |
(三)井下工作的安全问题 | 第29-33页 |
三、煤矿工人的管理模式 | 第33-37页 |
(一)租客制、包工制与里工制 | 第33-35页 |
(二)煤矿工人管理制度的逐渐加强 | 第35-37页 |
四、劳动纪律与奖惩制度 | 第37-42页 |
(一)劳动纪律促节约 | 第37-38页 |
(二)奖惩结合促发展 | 第38-40页 |
(三)工作竞赛促交流 | 第40-42页 |
第三章 抗战时期重庆煤矿工人的待遇与抚恤政策 | 第42-55页 |
一、劳动待遇与福利政策 | 第42-48页 |
(一)煤矿工人的劳动待遇 | 第42-44页 |
(二)煤矿工人的福利政策 | 第44-48页 |
二、抚恤与失业救济 | 第48-52页 |
(一)因公死伤享受的抚恤政策 | 第48-50页 |
(二)煤矿工人的失业救济政策 | 第50-52页 |
三、教育与医疗卫生 | 第52-55页 |
(一)识字班和技术培训班的建立 | 第52-53页 |
(二)煤矿工人的健康与医疗条件 | 第53-55页 |
第四章 抗战时期重庆煤矿工人的婚姻与家庭生活 | 第55-67页 |
一、婚姻生活和眷属优待 | 第55-62页 |
(一)煤矿工人的婚姻生活 | 第55-56页 |
(二)煤矿工人的家庭生活与眷属优待 | 第56-60页 |
(三)煤矿工人的住宿条件 | 第60-62页 |
二、煤矿工人子女生活与教育状况 | 第62-63页 |
(一)职工子女学校的设立 | 第62-63页 |
(二)工人子女教育贷款 | 第63页 |
三、工作之余的文娱活动 | 第63-67页 |
(一)文化活动增长知识 | 第63-64页 |
(二)体育运动强身健体 | 第64-65页 |
(三)不良嗜好损害身心 | 第65-67页 |
第五章 煤矿工人的困境及其斗争 | 第67-75页 |
一、煤矿工人面临的困境 | 第67-68页 |
(一)“产业工会”的建立 | 第67-68页 |
(二)抗战胜利后煤矿工人的变化 | 第68页 |
二、煤矿工人积极参与抗战 | 第68-71页 |
(一)身体力行,参与抗战 | 第69-70页 |
(二)尽己所能,积极生产 | 第70页 |
(三)缓役免役的优待政策 | 第70-71页 |
三、煤矿工人与矿方的斗争 | 第71-75页 |
(一)与矿方争取权益 | 第71-73页 |
(二)煤矿工人与地下党组织 | 第73-75页 |
结束语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3页 |
(一)档案文献资料 | 第76-79页 |
(二)民国文献 | 第79-80页 |
(三)当代论著 | 第80-83页 |
附录 | 第83-89页 |
附录 1 | 第83-84页 |
附录 2 | 第84-87页 |
附录 3 | 第87-88页 |
附录 4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